《赠卫八处士》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时间:2024-06-26 02:39

唐诗三百首第7首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一卷五言古诗。

赠卫八处士作品原文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赠卫八处士》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赠卫八处士译文注释

译文一

人生的旅途不能时常相见,就像参星与商星出没一样。

可今夜却是个怎样的夜晚?和你共对着一盏明亮灯光。

少壮的青春年华能有多长?如今相见全都是鬓发苍苍。

问故旧亲友多半已经离世,禁不住惊呼心中无限悲伤。

怎想到我们分别了二十年,今天还能够到你家来造访。

昔日分别时你还没有成婚,如今你的子女已排列成行。

他们欢欣笑迎父亲的好友,亲切地问我来自什么地方?

问答交谈的话语还未说完,你的儿女们已把酒菜摆上。

冒着夜雨割来的春韭做菜,新煮的黄粱米饭可口喷香。

你说这次相会十分不容易,开怀畅饮十杯酒接连喝光。

连饮十来杯都还没有醉意,由衷地感谢老友情意深长。

明日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世事难料不知各自会怎样。

译文二

人生聚少离多,时常难以相见,就如同天空中运转的参星和商星一般。今晚究竟是何等良辰啊,我们竟能再次相聚于烛光之下。青春年华、少壮时代,又能够有多长呢?如今各自都已鬓发苍苍了。寻访旧日友朋,半数都已去世,你我得以重逢,不禁热情澎湃。

谁能想到分别二十年后,再能登上你家的厅堂呢?想当初别离之际,你还没有结婚,仿佛突然之间,儿女都已成行。他们态度端庄地向父亲的朋友行礼,询问我从何处而来,相互间问答还未完毕,你已经让他们去张罗酒宴了。他们冒着夜雨剪来春天的韭菜,精心烹制,还配上新煮得的黄粱米饭。主人说难得会面,因此连连劝酒,一口气痛饮了整整十杯。连饮十杯也不觉醉啊,只因我感念你的故人之情实在太深厚了。明朝我们又将分别啊,从此相隔重重山峦,又使人倍感世事的渺茫难测。

注释

卫八处士:不详,姓卫,行八,故称“卫八”。唐人最重排行,往往对别人只称堂兄弟间的大排行而不称名。处士是指隐居不仕的士人。

参(shēn)与商:指参星和商星,二者在夜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以喻彼此对立、不和睦,或亲友隔绝,不能相见。陆机《为顾彦赠妇》有“形影参商乖,音息旷不达”句。

父执:指父亲的朋友,语出《礼记·曲礼上》,有“见父之执”句,孔颖达疏:“谓执友与父同志者也。”

间(jiàn)黄粱:黄粱是粟米名,即黄小米,古代中原地区常以黄梁为主食。间指间杂。

觞(shāng):古代饮酒器名。

故意:即旧意、故人之情。

《赠卫八处士》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赠卫八处士作品鉴赏

赏析一

此诗非止叙故人重逢、惊喜之情,内中蕴含有浓厚的乱世之叹。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季,杜甫回洛阳访亲后返回任所华州,于此际途经蒲州,得遇少年时好友卫八,于是有感而发。全诗平易流畅,不故作曲折语,乃是杜甫五言古诗中的一流佳作。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婉,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悲喜感叹,意味深长。

赏析二

天宝年间,唐玄宗发动战争,以扬国威,但却屡遭失败,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这些严酷的事实和诗人心中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产生激烈矛盾。李白在悲愤的沉思中将心中的呐喊一吐为快,写下了这首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名作。

该诗从结构上看,大体可分三个段落和一个结语。

前八句是第一段,从频繁、广远的征战写起。前四句用两组对称的句式来写征战的频繁。韵律铿锵有力,使诗句在反复的重叠和鲜明的对比中,给读者留下征战南北、奔波不止的深刻印象,体现了诗歌主题。“洗兵”二句表现出了征战的广远。左思在《魏都赋》中曾用“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来形容曹操征讨诸雄、威震天下的气势,这两句诗化用此意。洗兵,是指洗掉兵器上的脏物;放马,是指放牧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可以看出征战既广又远。从征战频繁到征战广远,境界的扩大使内容更加深厚。这是诗人铺排点染的结果。本段的结尾是“万里”二句。“万里长征战”,概括了征战的频繁和广远,长年征战使得“三军尽衰老”,年轻的士兵在连年征战中消耗掉了自己的青春。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发出这样一声感慨不显一点矫情,只有坚定自然,第二段是指“匈奴”以下六句,在历史方面加重笔墨。如果说上一段是横向着墨,那么这一段就是纵向着墨。西汉王褒在《四子讲德论》中曾提到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用耕作来设喻,将匈奴人的生活习性生动刻画出来。诗人将多层深意凝结成了“匈奴”两句诗。耕作会使粮食丰收,而杀戮只能使白骨累累。语言简单明了,却意蕴深厚。而且很自然地带出“秦家”二句。秦为防御胡人建起长城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不息。这两句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的深刻体察,是全诗的警策语句。错误的政策导致征战无法停止。“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是一句有着丰富历史背景的沉重叹息。

第三段是指“野战”以下六句,从战争的残酷方面揭示了不义战争的罪恶。“野战”二句渲染了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描写出了战场的凄惨景象,这四句诗交相辉映,形成一幅色彩浓烈的图画。战马幸存稍显不足,用对空悲鸣来思念主人,更显出了物在人亡的悲戚;乌啄人肠还嫌不够,又让其衔挂枯枝,凸显了场景的残酷,这些浓重的笔墨都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士卒”二句是全诗的感叹性收尾。士卒已经无谓地牺牲了,那些将军们呢?也必然无所收获。

全诗以《六韬》“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的语义作结,点明主题,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

赏析三

本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诗人现存诗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本诗是诗人第一次游历齐赵登泰山时所作。当时诗人站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之巅,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全诗朝气蓬勃,意蕴深远。

诗的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前两句紧扣一个“望”字。第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写出了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鲁,北面齐,但是远在齐鲁两国国境之外就能望见,可见其高。“青未了”意思是说苍翠山色绵延无际。这句诗既写出了泰山周围的地理风貌,也突出了泰山山脉绵延的特点。

三、四句描绘诗人从近处看到的泰山,具体展现了泰山的秀丽之色和巍峨之态。“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部赋予了泰山。“阴阳割昏晓”是写泰山极高,阳面和阴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刻画出泰山雄奇险峻的特点。

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泰山所见之景。只见山中云雾弥漫,令人心怀激荡。由“归鸟投林”可知,当时已是傍晚,而诗人还在入神赏望。这两句从侧面体现出了泰山之美。

七、八句写诗人望泰山时的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抒发了诗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普遍的激励意义。

全诗以“望”字统摄全篇,结构紧密,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同时又不失雄浑的气势。

《赠卫八处士》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赠卫八处士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唐诗常识

诗语不同常语,因为节奏、押韵、对仗等格式的需要,经常会运用一些违反常规语法的省略、倒装等修辞,倘不对应上下句,是很难索解,甚至造成歧意的。比如此诗中“新炊间黄梁”一句,就是“间黄梁新炊”的倒装,联系上句“夜雨剪春韭”,则前言菜,此言饭,是指菜蔬之间,杂以新煮得的黄粱米饭。

此年杜甫四十八岁,将届老年,倒推二十年(虚数,当为二十多年),正自青春年少时曾与卫八相会,所以说“昔别君未婚”。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诗人因而感叹“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而昔日尚未成婚的卫八,如今“儿女忽成行”。古人虽寿数较短,但诗人此时尚不到五十岁,同龄的亲朋故旧却已大多不在了,这并非常理,“访旧半为鬼”之句,从表面上来看,是难以索解的。但我们要考虑到此时正当安史之乱,离乱之际,旧友纷纷辞世,也便不可怪了,这便是诗中隐含的对乱世的悲叹。全诗从始至终,都蕴含着这种乱世之叹,开篇先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继而到“访旧半为鬼”,再到“主称会面难”,结句则云“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诗人对自己和友人,乃至国家的前途,都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只觉昏暗难明,渺茫难测,乃有是语。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