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蒹葭》原文赏析-诗经《风》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8 01:07

秦风·蒹葭原文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

《秦风·蒹葭》原文赏析-诗经《风》

秦风·蒹葭赏析

在江河上悼念贤人,自远古以来就有传统,就像我们今天的端午节凭吊屈原,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划龙船、抢水鸭子等等。更早的时候,在春秋时代的楚国和吴国,是凭吊伍子胥。《蒹葭》这首诗,是那个时代的秦国人凭吊一位叫冯夷的贤者。远古传说中,他是在仲秋八月渡黄河时溺水而死的,被秦国人尊为“水仙”。年深月久,悼念活动渐渐变为一种民俗,这首诗就是由此而作。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3.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点明了时令,这时已经从初秋的白露转为仲秋的寒露时节了。“蒹葭”就是芦苇;苍苍者,季节入秋,芦苇老了,颜色转深之谓也。因为传说中的冯夷是阴历八月死在黄河的,所以悼念他的活动,也放在这个节气。我们川西平原,要到霜降才开始有较深的秋意,但秦国是在现在的甘肃陕西地区,纬度比成都高,秋天的寒气比我们早一个节气,寒露的时候就已经“白露为霜”了。这里的“白露”,是指露水泛白,不是节令之名,节令应该是寒露,大家一查“二十四节气歌”就能确认。然后,诗歌从时令的交代转向咏叹人物、说明地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者,传说也;伊人者,那个人也,就是冯夷。因为冯夷是死在黄河的,祭奠他的活动肯定要在江河之畔,所以是“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说人们在水边盘桓,走了很久,走了很远,还克服了许多障碍,象征着祭奠的人们在反复寻找、追踪冯夷。溯者沿着也;“溯洄”是沿着流水逆流而上;阻者难以通行也。但是毕竟水流太长,水势太大,黄河到了八月,就是洪水季节,所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水势壮阔,两岸之间浊浪滔天,“不辨牛马”,人们无法找到冯夷,只能在想象中循着他的踪迹,仿佛看见他就在河心中央,这就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从”读音zòng,就是追踪的意思;宛者,仿佛也。这是全诗的第一章,情感深沉,结像如见,音韵又十分优美,一下子就把我们抓住了。

第二章,描写的重点作了变动,既交代了气候的寒冷,也表现了参与活动的人们的奔波和心情:“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凄凄”是寒冷之意,“晞”是晒干,“湄”是河岸边的水草交会处,与“晞”同韵,它是保持着音韵之美的。阴历八月,天自然是凉下来了,芦苇已经显得萧瑟,参加活动的人又去得很早,芦苇上的露水都还没有晒干,更增添了凄寒之感。他们要寻找的那个人,开始好像就在水边的芦苇丛中。但是“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坻。”——大家在岸边逆水而行,想去找他,一会儿又无路可走,一会儿又遇到土坡,找了很久,结果依然只是恍恍惚惚地看见,他好像在水中的小岛上。跻者,上坡也;坻者,河滩小岛也。

第三章,场景和心境都和前面相似:“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但是读音要特别说一下。这里的“采采”读音qǐ qǐ,半湿半干之意;“已”和“采”同韵,指露水还在,还没干的意思;“涘”是水边,也是押韵的。“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就是说我们总是找不到他,上游也看不到他,又要翻山走弯路,顺着到下游去找他,他又好像出现在河心小岛上了。“道阻且右”这个“右”本来是转右弯的意思,在这里是指道路迂曲,按古音也是押韵的;沚者,河心小岛也。这些看似不同的字,古读音都是押韵的。

这样三个段落,回环咏叹,既反映了这个活动是从清晨延续到上午,又把参与活动的人们那种追慕先贤、虔诚祭奠的心情,表现得凄婉真切,非常感人。所以这首诗历来被研究诗歌的人所推崇,多次入选中学教科书。古人认为这首诗为“诗人之诗”,就是说它是专业诗人写的,而那些被认为是民间流传的诗则称为“风人之诗”。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部电影,其中的插曲叫“秋水伊人”,词曲都很美,风靡一时,它的歌名和意境,都是源自这一首诗的。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