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吕·一半儿》九峰原文赏析-清代朱彝尊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12:06

【仙吕·一半儿】九峰作品原文

【仙吕·一半儿】九峰

朱彝尊

一峰低映一峰高,十里沙连十里桥,曾记小船迎晚潮。

冷萧萧,一半儿芦花一半儿草。

《仙吕·一半儿》九峰原文赏析-清代朱彝尊散曲

【仙吕·一半儿】九峰作品赏析

九峰山,古称妇人岩,又称芙蓉山,在浙江金华境内,因叠嶂连冈,奇峰挺九,故名九峰,是仙霞岭山脉括苍山脉余支,为丹霞地貌结构,峰石林立,山水相依。景区内有许多关于吕洞宾、铁拐李等八仙的传说,故而引来许多文人雅士到此隐居讲学,隐士到此修道炼丹。晋代炼丹名家葛洪,传说在此得道成仙,并著《神仙传》,至今丹灶遗存。

这是一首写景小令,诗人追忆自己游览九峰山的情景。那是一个晚秋的傍晚时分,诗人曾经驾一叶扁舟,迎着晚潮游览九峰山。放眼望去,九峰山的九个山峰高低耸峙,低的山峰把高的山峰映衬得更高,给人苍茫之感。低首俯瞰则溪流潺潺,蜿蜒盘旋,十里长的沙堤把间隔十里的桥连接起来。由此推测,诗人曾经登高远眺。高山、流水、小桥,这些或静或动的意象在诗人眼前组成一幅恬淡的水墨山水画。处身其中的诗人也好像成为了点缀,也融入其中。诗人此时好像也顿悟了为什么如此多的文人、雅士到此归隐、修仙。唐白居易《夜归》:“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十里沙”显然借用了“十里沙堤”之意。于是,置身其中的诗人也就情不自禁地放松了长期以来萦绕心头的愁绪。然而,心头的愁闷才下眉梢,又上心头。因为溪流中一片在秋风中摇曳的芦花,迎风飞舞,昭示着此时已是肃杀的秋季;岸边的青草也不似往日那样生机盎然,而是在瑟瑟的秋风中,与芦花一起交相辉映,展现出萧索的气息。诗人不由得心头一紧,刚才登高远眺的怡然心境一下子被凄凉冷落、萧瑟孤独之意所替代。至此,诗人的情绪一下子又回到了现实中,身世之感、人生之叹涌上心头。曲子至此戛然而止,但是不难体味到此时诗人酸楚的心境。

小令并非通体皆哀,面对许多文人雅士心仪的归隐、修仙之地,作者在开篇也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的意境。然而,作者毕竟心境低徊,于是,芦花和秋草的出现就成为必然。曲子的情感随之也就出现转折,一股萧飒的气息显示出诗人此际的凄凉和哀愁。朱彝尊《解佩令自述》:“十年磨剑,武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

与其词作一样,朱彝尊的散曲一般喜用直叙,不假比兴,更不用涂饰,笔法清新自然,与他提倡的“清空”的诗词创作主旨非常吻合。这首小令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魏强)

《仙吕·一半儿》九峰原文赏析-清代朱彝尊散曲

【仙吕·一半儿】九峰作者简介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chàng),号竹垞(chá),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圣祖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试,授检讨,纂修《明史》。康熙二十三年(1674)因故被劾降级,康熙三十一年(1692)告归乡里。朱彝尊早年以诗与王士祯并称“南朱北王”,词崇奉宋姜夔,为浙西词派之首;散曲或沉郁苍凉,或明丽流动,各有风致。著有《曝书亭集》等数百卷,散曲有《叶儿乐府》1卷。

《仙吕·一半儿》九峰原文赏析-清代朱彝尊散曲

更多朱彝尊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