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吕·八声甘州》初秋池上纳凉原文赏析-明代夏言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04:39

南【仙吕·八声甘州】初秋池上纳凉作品原文

南【仙吕·八声甘州】初秋池上纳凉

夏言

〖八声甘州〗金风送暑,顿凉生池阁。

夜来新雨,芙蕖渐老,银塘半落红衣。

墙头月上林影低,照见兰舟向晚移。

金尊满,玉漏稀,留连欢饮夜忘归。

云光敛,露霭霏,遥看大火已流西。

〖前腔〗秋宵暑气微,看画楼东角,斗转星移。

长空云淡,露华渐觉沾衣。

山亭寂寂萤火飞,池树寥寥乌夜棲。

疏帘下,烛影低,回船载得月明归。

渔矶静,林径迷,角声孤起子城西。

〖前腔〗园林风露凄,听高城击柝,漏静人稀。

轻雷过雨,西山爽气侵衣。

风林叶动山鸟啼。

水冷池塘鸥鹭飞。

秋宵好,凉思怡,绛纱笼烛夜深归。

梧桐树,影渐低,楼头月转画阑西。

〖前腔〗凉宵景自奇,见银河清浅,白露凝晖。

蒹葭秋水,川途有客褰衣。

田翁野老无是非,竹密林深静掩扉。

南楼上,寒望迷,天边倦鸟已知归。

芙蓉好,照水湄,举杯邀月大江西。

〖尾声〗遍园林皆秋意,冰簟凉生白苎衣,今夜里梦绕蓬山思欲飞。

《仙吕·八声甘州》初秋池上纳凉原文赏析-明代夏言散曲

南【仙吕·八声甘州】初秋池上纳凉作品赏析

以“初秋池上纳凉”为表现对象的诗词作品,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与同类题材的诗词作品相较,夏言的这套散曲虽然题目并不新鲜,但他充分发挥了散曲文学在写景抒情方面的优势,将初秋池上纳凉的所见所感摹写得丰富细腻而又曲尽人情。“红衣”,即荷花的花瓣。“大火”,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名,《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夏历七月黄昏的时候可以看到心宿从西方落下,这意味着已经是秋季了。曲中的“金风送暑”“芙蕖渐老”“大火已流西”“暑气微”等语,紧紧照应了题目中的“初秋”二字。“露霭霏”,指秋天的夜晚露气弥漫,空中朦胧一片。“玉漏稀”,指用来计时的“玉漏”中的水已经不多了,意思是说夜已经很深了。第一支曲子向我们描摹了这样一幅绚丽的画面:一场秋雨后,空气变得清爽宜人,晚来月上东山,池水在明月的辉映下,犹如灿烂的水银。驾一叶兰舟,流连于这波光水色之中,但见池中花瓣飘落,芙蕖已是“红衣”半褪;举杯邀月,唯见月上墙头,照得林中树影低垂。作者流连忘返,夜已经很深了,四处里露霭霏微,大火早已西流。第二首曲子写驾舟归来的情景。“斗转星移”,这里与“斗转参横”同义,意思是说天快要亮了。“子城”,指旧时大城内的小城。为了体现画面的静谧感,作者一方面运用“寂寂”“寥寥”“静”等词直接揭示,一方面又通过“乌夜棲”“角声孤起”等细节以声写静。第三首曲子作者继续以声写静,绘写下船后提着绛纱灯笼归家路上的所见所闻。因为是初秋的深夜,露重加上水寒,还是使人于清凉之余感觉一丝冷意,但这丝毫不减曲中人的游兴。“风露凄”带来的是又一阵新雨。在一阵轻雷的作用下,山林中的树叶飒飒作响,鸟儿也开始了它们的吟唱,池塘里鸥鹭低飞,伴随着又一阵新雨所带来的这种美妙情景,让作者不禁从心底一阵轻呼:“秋宵好,凉思怡。”新雨过后,明月依然高照在那梧桐树梢、画阑西畔。第四首曲子以“凉宵景自奇”总结上曲,进一步摹画初秋的凉宵奇景。“褰”(qiān),揭起。“水湄”(méi),水岸。因为流连夜景,天快亮了,远处已有“田翁野老”等早行人的踪迹,见此情景,作者暗用晋陶渊明“鸟倦飞而知还”(见《归去来兮辞》)诗意,用“天边倦鸟已知归”来比喻自己尽兴而归的怡悦心情。“冰簟”,竹制凉席。“白苎衣”,白色的苎麻制成的衣服。“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外仙山。最后一支曲子写作者回到家中、归卧静室的所思所感。总体上来讲,这套散曲结构严谨,绘景层次分明而立体感十足,用语明丽妍美,既有词的艳雅,又不失曲的酣畅。作品格调畅爽,境界清新,将“初秋池上纳凉”这一传统文学母题表现得既清新爽脆而又淋漓恣纵。

(汪龙麟)

《仙吕·八声甘州》初秋池上纳凉原文赏析-明代夏言散曲

南【仙吕·八声甘州】初秋池上纳凉作者简介

夏言(1482—1548),字公谨,号桂洲,江西贵溪人,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擢武英殿大学士,不久升任首辅。嘉靖二十七年(1548)为严嵩陷害,弃斩于市。穆宗隆庆初,赐祭葬,谥文愍。夏言工词曲,时称“曲子相公”,有《桂洲文集》《桂翁词》《鸥园新曲》等。

《仙吕·八声甘州》初秋池上纳凉原文赏析-明代夏言散曲

更多夏言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