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翻译赏析-晏殊-宋词三百首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2 08:24

宋词三百首第19首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这首词描绘暮春的景色。上片展开了一幅典型的芳郊暮春图,花朵凋谢,绿色已经漫山遍野,树木变得郁郁葱葱。词人从一个行人的角度描绘这幅残春的景象。下片则以动写静,在这漫长的寂静中,主人公从酒醉中醒来,夜晚还没有到来,一种幽深空寂之情弥漫其间。

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翻译赏析-晏殊-宋词三百首

踏莎行·小径红稀注释

祖席:饯别的筵席。古时出行时祭祀路神称为“祖”。

棹:船桨。长的叫棹,短的叫楫。此处代指船。

踏莎行·小径红稀译文

译文1

小路边的红花日见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绿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边,静静的炉香随着游丝旋转。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译文2

于长亭设宴饯别,筵席上离别歌声已唱过,地上混着花香的尘土飞扬,故人身影已远去,却又频频回首。留下的人单骑匹马,在小林边徘徊悲鸣。离去的人船已启程,却还在跟着波浪打转。

故人别后,每临画阁,思念都叫人断肠。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只见那西去的夕阳随波涛远去,渐平渐远。这离愁也如那波涛连天,无穷无尽,天涯地角无处不在。

译文3

唱罢了送别的离歌,饮罢了送别的美酒,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长亭外,古道边,尘埃带着落花的芳香徐徐腾起。隔着这香尘,彼此依然频频回首,难分难舍。小树林挡住了送行者的视线,那马儿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仰首嘶鸣;远行的人儿已乘上小船渐渐远去,在那江流的转弯处消逝不见。

登上高楼画阁,想起往日之情,神魂俱逝,纵是望断天涯,也只能见到斜阳下江波渐远。人世间只有离别之愁无穷无尽,但愿我这段相思,随着这渺渺平波,将那天涯地角寻遍。

译文4

饯行酒席上唱完离别的悲歌,亭中散了离别的饮宴,尘土遮住了视线,离人仍频频回头。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

画阁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楼望断天涯,夕阳下只能看见江波无边无垠。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

《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翻译赏析-晏殊-宋词三百首

踏莎行·小径红稀题解点评

题解

此词写送别与别后相思。古人因聚散不易,尤重别离。晏殊此词写别离情状,不仅写离别双方难舍依依,还写所骑之马、所乘之舟徘徊不前。写别后相思,不仅写断肠人,也写登楼所见波涛斜阳,如相思无穷无尽。是人有恨,世间万物皆不乐,自有其独特之处。

评点

这首词描绘的是晚春景象,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是一首伤春词

词的上半部分写郊外的春景。词人的画笔从近处到远处,从低处到高处,层次分明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春天的图景:近处,幽幽小路,点点红花;远处,漫漫绿草,茫茫天际;低处,亭台楼阁并立;高处,排排绿树幽森。“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这样的景色暗示着春已将暮。“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通过飘飞的杨花,更是点明时间和节气。在这里,肆意飞舞的杨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饱含了词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们铺天盖地,把行人搅扰得不得安宁,让行人的心中更添忧愁。一方面,词人是在告诉我们,美好的年华已然过去,为下文作了铺垫。其实这些景物本是无情的,只是人太多情了,个中凄凉,怎不让人伤怀?另一方面,词人又刻意点明杨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无拘无束地漫天飞舞,似乎丝毫不知疲倦。从整体上来看,上片虽然写的是暮春的景色,但词人丝毫没有表现出常见的颓废情调。

词的下半部分写身边的春景。“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由外而内、由远而近,把田野到庭院的暮春景色勾画出来。前两句一外一内,过渡自然妥帖,把上下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中“藏”、“隔”两个字用得尤妙,尽现树木的茂盛和庭院的幽寂。“炉香”句则把视角转换到室内。“逐”、“转”传神地写出了炉香缭绕上升的一系列变化,看起来似乎是在描写动态的景物,其实,词人正是通过这些动态,来反衬此时屋里的寂静,同时也是在写自己的愁闷心情。最后两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宕开一笔,写自己梦醒酒消的时候,已经是日暮时分了,并由此说明,自己之前所绘之景都是梦境,而这梦境正是由浓浓春愁而引起的,于是词人不由得发出了寂寥凄凉的感慨。

这首词清幽委婉,平而不淡,含而不露,意境深远。

踏莎行·小径红稀赏析鉴赏

赏析

这首词抒写送别之后的依依不舍和登高望远的无限思念,融情于景,意蕴深婉。上片写饯别时的分手,隔尘回首,马嘶不行,船转不进,烘托出双方的难舍难离。下片写居者念行者,登楼远望,一片平波,引出无尽离愁。“香尘已隔犹回面”句,传神地描摹了送别归去,作者步步回顾、步步留恋的情状。“斜阳只送平波远”句,分别怨斜阳不解留人,反随着行舟渐行渐远,从水面渐渐消隐,说得极婉转,极富情致。

沈际飞在《草堂诗馀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

清沈谦在《填词杂说》中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鉴赏

这首词写离愁别恨,场景鲜活,真实感人,韵味十足。

上片写离别的情景。地点是在“长亭”,“祖席”、“离歌”、“别宴”是相同的意思,以重复的手法渲染依依惜别之情,突出了分别时的不舍。后面三句写的是离别之后,双方还是不肯罢休,频频“回面”点出双方情意真切。最后两句写别后双方的反应。“嘶”和“转”用得极妙,互相映衬,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把此情此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下片写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他身处当年相聚的“画阁”、“高楼”,举目远望,希望可以暂缓相思之苦,却触景生情,反而更是神伤。“只送”二字饱含着幽怨和无奈,看似平淡,其实蕴涵着真挚的情感。最后两句紧接上句,是对爱情的宣言。自己的愁绪无穷无尽,再加上一句“天涯地角寻思遍”,瞬间把感情推向了高潮。

这首词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浸透了哀伤幽怨的情思。难怪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称赞这首词:“足抵一篇《别赋》。”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

《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翻译赏析-晏殊-宋词三百首

踏莎行·小径红稀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祖籍抚州临川(今南昌)。少有文名,被誉为神童,皇帝亲自召见,赐进士及第。曾任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死后谥号元献。晏殊不仅自己身居高位,同时也注重提携后人,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都是他的弟子。晏殊在文坛上以词著称,小令写得最好,有词一百三十多首,集成《珠玉词》,大部分写闲逸生活,风格缠绵幽美,用语新奇,有不少名句。

更多晏殊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