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时歌》(八首)原文赏析翻译-乐府诗清商曲辞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8:52

《子夜四时歌》,是《子夜歌》的变曲。《乐府解题》曰:“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皆曲之变也。”(《乐府诗集》引)又称《四时歌》、《吴声四时歌》。《乐府诗集》收入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共七十五首。其中《春歌》二十首,《夏歌》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兹各选两首。

这是一首妙龄少女的“怀春曲”。诗人移情于物,“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春花自然是美丽的,然而春花“多媚”,显然又象征着少女的青春成熟。春鸟鸣啭,当悦耳动听,若非少女自己心绪烦闷,又怎会觉其“意多哀”呢?更富情趣的是三四两句,自然界无情的春风,在少女眼中已是“复多情”,它掀拂少女衣裙一角,已变成了有意识地在向少女求爱。全诗紧扣一“春”字,春花、春鸟、春风,象征意味一句浓于一句,虽无“怀春”两字,但少女怀春之情自见。

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作品原文

子夜四时歌之春歌

无名氏

(一)

光风流月初,新林锦花舒。

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裙。

【注释】

①此首原列《春歌》第一。光风,月光照耀下的和风。

②窈窕,美好的样子。曳,拉,这里有“撩起”之意。

【赏析】

南朝江南,歌舞盛行,“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歌谣舞蹈,触处成群”(《南史·循吏传》),此诗正是描绘这一情景。首两句是写景。春风、明月、新林、繁花等充满魅力的意象,组合成一幅优美动人的春夜图景。“流”者,月儿在缓缓升起;“舒”者,锦花在轻轻吐蕊。动景和静景互为交织,更在优美中增添了勃勃生气。后两句写人。如此春夜,正是情人们相聚的好时光。一个“戏”字,突出了他们的欢乐愉快;而“曳罗裙”,这一象征着舞蹈的动作细节,更将人们的欢乐之情推向高潮。

(二)

春林花多媚①,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②。

【注释】

①此首原列《春歌》第十。

②罗裳,丝绸制的裙子。开,指下裙被风吹拂掀起。

《子夜四时歌》(八首)原文赏析翻译-乐府诗清商曲辞

子夜四时歌之夏歌作品原文

子夜四时歌之夏歌

无名氏

(一)

田蚕事已毕①,思归犹苦身。

当暑理服②,持寄与行人③。

【注释】

①此首原列《夏歌》第七。田蚕,指耕作与养蚕。事已毕,活已干完了。

②(chī)服,泛指衣服。,细葛布。

③行人,指出远门的丈夫。

【赏析】

这首夏歌描写一个农妇之“苦”。农村妇女一般从事蚕桑,而她却耕田与桑蚕一人承担。岂不是“苦”?田桑事毕,立即冒着酷暑赶制衣服,用来寄给远行在外的丈夫,岂不又是“苦”?后两句继续写其“苦”,同时亦回答了首句中隐伏的一个悬念,即她之所以“田蚕”兼劳的原因。诗用一个“苦”字贯串全篇,仿佛只是平淡叙事,而实深蕴悲痛之情。吴声歌曲大都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如此篇以农村妇女为题材者,实属凤毛麟角,值得重视。

(二)

青荷盖渌水①,芙蓉葩红鲜②。

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③。

【注释】

①此首原列《夏歌》第十四。渌水,清澈之水。

②芙蓉,荷(莲)花的别名。葩(pā),花。

③莲,谐音“怜”,爱。

【赏析】

这首夏歌用拟人化的手法诉说情意。芙蓉是江南水乡常见之花,但直接加以正面描绘,在吴歌中唯有此诗前两句。首句写荷叶,“盖渌水”,挺拔繁密;次句写荷花,“葩红鲜”,鲜艳欲滴。虽仅两句,却概括出芙蓉的特点风貌,形象极为鲜明。后两句即借芙蓉口吻戏谑情郎:郎欲“采我”,而我心中也正蕴着爱意。以花拟人,袒露情怀,含蓄委婉,情致缠绵。

《子夜四时歌》(八首)原文赏析翻译-乐府诗清商曲辞

子夜四时歌之秋歌作品原文

子夜四时歌之秋歌

无名氏

(一)

白露朝夕生①,秋风凄长夜。

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②。

【注释】

①此首原列《秋歌》第十六。

②乘月,趁着月夜。捣素,素为本色的生丝织品,质地较硬,制衣前须捣之使变软。明代杨慎《丹铅总录》曰:“古人捣衣,两女子对坐执一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

【赏析】

这首思妇之词,首两句互文,“朝夕生”,见得秋风之日紧,寒露之日多;长夜孤居、转侧难眠之际,对此自然尤为敏感。一个“凄”字,正点出思妇的感受。后两句却未承此申述相思之情,而写她念及郎君缺衣御寒,赶紧去捣素制衣。“乘月捣寒素”一句,意境深邃优美。此境界在文人诗中常被袭用,以至“捣素(衣)”一词,成为古诗歌中一个常见的意象。

(二)

秋风入窗里①,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②。

【注释】

①此首原列《秋歌》第十七。

②千里光,指月光。谢希逸《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赏析】

这首秋歌亦写思妇怀人之情。选择秋风入窗、罗帐轻扬和仰头望月三个典型景象,以景寓情,衬出女主人公长夜无眠的相思愁绪。“情”字虽出现于篇末,实早已隐隐贯串全诗。抒情表意,含蓄有致,较其他吴声歌曲之直露有别。“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两句,钟惺评曰:“‘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举头看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皆从此脱出,要不如‘寄情千里光’尤为深婉。”(《名媛诗归》)

《子夜四时歌》(八首)原文赏析翻译-乐府诗清商曲辞

子夜四时歌之冬歌作品原文

子夜四时歌之冬歌

无名氏

(一)

渊冰厚三尺①,素雪覆千里②。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③?

【注释】

①此首原列《冬歌》第一。渊冰,深渊之冰。

②素雪,白雪。

③君,指恋人。

【赏析】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此诗正于此立意。深潭之冰“厚三尺”,皑皑白雪“覆千里”,就江南气候而言,明显是夸张之笔,然非如此就不能突出松柏傲然于冰雪的禀性,亦即女主人公对爱情之坚贞。但诗意绝不仅止于赞美女主人公,“君情复何似”,才是诗的点睛之笔,表达其亟盼情郎也同她一样忠贞不贰。观首两句,这对男女情侣大约受到了某种压力,故而女主人公有此一问。

(二)

寒云浮天凝①,积雪冰川波。

连山结玉岩②,修庭振琼柯③。

【注释】

①此首原列《冬歌》第七。凝,指云层聚集。

②玉岩,形容雪封山崖。

③琼柯,形容积雪的树。琼,美玉。

【赏析】

这首冬歌,每句一景:漫天寒云,川波冰封,绵延的群山一片雪白,庭中的树枝白雪堆积,勾描出一个奇妙的冰雪世界;而“浮”、“冰”、“结”、“振”四个动词,又给这纯洁静谧的世界增添了一份动感。诗对仗工整,造语凝练,在吴歌中别具一格,当是文人之作。

《子夜四时歌》(八首)原文赏析翻译-乐府诗清商曲辞

大子夜歌作品原文

大子夜歌(两首)

无名氏

(一)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①。

慷慨吐清音②,明转出天然③。

【赏析】

《大子夜歌》,是《子夜歌》的变曲。《乐府诗集》收入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共两首。内容是赞美《子夜歌》声调之美妙动听,与《子夜歌》本身之率皆纯粹抒情不同。

此首强调《子夜歌》清唱之美。借助器乐,固然能使歌声悦耳动听,然而《子夜歌》之所以令人称“妙”,最根本的是因歌声、旋律出自于人口,而发自于人心。晋人崇尚自然,本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歌喉)”(《晋书·孟嘉传》)之说。《子夜歌》“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晋书·乐志》),当然是更为精致,但诗称其本色之美,仍在“声势出口心”,显示出诗作者艺术审美情趣的可贵之处。就风格而言,两诗亦皆明转天然,议论中兼含情韵。虽寥寥数语,却抓住了《子夜歌》的“歌谣”特色。

【注释】

①怜,爱。

②清音,指歌声。

③明转,指歌声明快婉转。

【赏析】

作为《子夜歌》的变曲,《大子夜歌》的作用似乎是《子夜歌》的“送声”,即一曲《子夜》终了,唱《大子夜歌》赞之。此首直赞《子夜歌》风格之美。“最可怜”,突出它受人欢迎,在“数百种”歌谣中地位之最重要。原因何在呢?就因为其具有“慷慨”、“天然”的特色。“慷慨”本是建安诗风的特点,移之誉民歌,显然是取其直抒胸臆,流露真情,故谓之“吐清音”。“天然”,即“自然”,乃民歌之本色所在。金元好问赞《敕勒歌》云:“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亦拈出“慷慨”、“天然”四字,很可能即受此诗之影响。

(二)

丝竹发歌响①,假器扬清音②。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③。

【注释】

①丝竹,泛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丝,指琴、瑟、筝、琵琶之类;竹,指笙、笛之类。

②假器,借助乐器。

③声势,指歌声和旋律。

更多佚名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