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8:37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以其“奋发激越”“悲歌慷慨”的豪放词风著称,但同时他在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放闲隐居期间,也写下了不少“委婉清丽”的作品,描绘江南的风光景物,吟咏淳朴、宁静的农村生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便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没有明确的写作年代,根据内容,可知是作者在上饶闲居的时候写的。词的题目叫“夜行黄沙道中”。诗人通过夜行黄沙道中所见,描写了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和自己的内心感受。

“黄沙”,即“黄沙岭”的简称。据《上饶县志》:“黄沙岭在县西四十里乾元乡,高约十五丈。”又据陈文蔚《游山记》(见陈氏《克斋集》),辛弃疾在这里建有书堂。也许这首词就是作者从黄沙岭书堂外出访友夜归途中所写。

词的上阕勾画了一幅幽美的农村夏夜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月当空,惊鹊高飞;清风徐来,夜蝉低唱。开头这两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上句写鹊儿惊飞,体现了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入微。皎洁的月光从树叶的缝隙中筛落下来,照射到栖息在树枝上的鹊儿身上,鹊儿被惊醒而飞落到别的枝头,顿时引起林中一片骚动,其他的鹊儿也随之扑棱棱地乱飞乱叫。苏轼在《次周令韵送赴阙》和《次韵蒋颖叔》两首诗中两次写到“月明惊鹊未安枝”的诗句,与辛弃疾在这里所描写的境界十分相似。“别枝”,即另枝,鹊儿因月光照射,惊飞不定,从一枝飞到另一枝。有人把“别”解为离别,作动词用,虽然词义可通,但与下文“半夜”不相对偶。下句写夜蝉迎风鸣叫。记得前几年曾就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讨论过夜蝉是否鸣叫的问题,有人认为夜蝉不叫,朱自清写“夜里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是描写失实。由“清风半夜鸣蝉”可证,朱自清并没有错。本人也曾在北大校园中多次听到过夜蝉的鸣叫。“清风”与“鸣蝉”似乎有某种联系,人们常用“餐风饮露”来形容蝉的高洁。所以,一阵清风吹过,夜蝉便迎风低唱起来。这两句既点明了时间是在“明月”“清风”的“半夜”,又通过“鸣蝉”告诉我们节令是在夏季。在那沉静的清风吹拂的明月之夜,突然间惊鹊离枝、夜蝉鸣叫,这动静交织、清幽奇丽的夜景,使得这位夜行的诗人心情十分舒畅。就在他欣喜不已的时候,接着又出现了更令其陶醉的景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田野里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阵阵,热闹非凡,似乎在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这里,诗人把“蛙”拟人化了,说蛙也懂得“说丰年”。在诗人看来,这一片蛙声不啻一首优美动人的丰收乐曲。“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写,不仅可以使读者听到热闹的蛙声,闻到扑鼻的稻香,看到辽阔的田野,和由此所构成的一派丰收在望的图景,而且从中可以想象到诗人那兴奋的情致,喜悦的心情和甜蜜的笑容。我们知道,辛弃疾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常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并用庄稼的“稼”给他的住处取名叫“稼轩”,后来便成了他的别号。辛弃疾在各地做地方官期间,也特别关心农事,重视农桑,因此,即便是革职放闲的辛弃疾,当他在稻谷扬花时节从田间小径经过时,也不能不为眼前这番景象而欢欣鼓舞,喜不自胜。

下阕写天气变化,以及作者作为一个夜行人的特殊感受。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看来,天气已经发生了变化,刚刚还是“明月”“清风”的夏夜,忽然间就剩下几颗星星在高远的天边闪烁,几点疏雨从山前飘洒过来。这是描写夏雨到来之前的景象。这两句是从前蜀诗人卢延让的两句诗变化而来的。卢延让《宿东林》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这种景象在南方的夏天常常能够见到。俗话说:“六月落雨隔牛背。”就是说,南方夏天雨来得急,范围小,有时头顶上几片乌云就会骤然下起雨来,以至于牛背的这一边在下雨,而牛背的那一边却是晴天。倘若是夜晚,则在乌云的云层之外,还可以看到寥落的星星。“七八个星天外”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景象。作者告诉我们天已起云,骤雨将至。真是天变一时间,骤雨说到就到,“两三点雨”便从山前飘然而至。这两句描写夏夜骤雨将临的天气特征,不仅十分逼真,而且对仗工整,富有情趣。“七八个”“两三点”既给人以虚疏的感觉,而“星”和“雨”又是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奇观,这就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本来,酷热的夏夜,吹来一阵凉风,洒下几点小雨,正好可以消减几分暑气,让人倍觉凉爽。可是,对于这位“夜行黄沙道中”的诗人来说,则不能不怀有被雨淋湿的顾虑。这“两三点雨”洒落在夜行人的面颊上,不免使他有些焦急和慌张,这样,就把收尾两句衬托得十分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记得往日经过这地方时,社林旁边有一座茅店,但由于一时慌乱竟找不着了;正在疑难之际,匆匆走过一道溪桥,再拐了个弯,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想见:在这浓云盖顶,骤雨将至的夏夜,突然发现了往日曾经歇息过,而眼下又可避雨的“社林边”的“茅店”,夜行人该会感到多么亲切,多么高兴!“忽见”的“忽”字用得十分传神,把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情充分地表现出来了。“社林”,“社”即土地庙;“社林”,指土地庙周围的树林。古时候立社,通常都要栽种与本处土地相适应的树木。所以,凡有“社”处必有“林”。

这首词描写农村夏夜的景色,月光皎洁,清风徐来,蝉吟蛙咏,稻花飘香,这优美的自然景物和丰收景象,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后段写天气突变,骤雨将至,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边社林,旧时茅店,从景物的变化到人物的感受都历历在目,逼真传神,反映出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首词在艺术手法方面也有一些特色。首先,因为写的是夜景,视觉受到了限制,诗人便通过描写听觉、嗅觉和触觉加以补充。例如“惊鹊”“鸣蝉”“蛙声”等是听觉形象,“稻香”是嗅觉形象,“雨点”是触觉形象。这些形象给月白风清的视觉画面增添了动态和立体感,使得全词的意境更加丰富,形象更加生动,诗意更加浓郁。其次,辛词多用典故,好掉书袋,很多词都晦涩难懂,而这首词却未用一个典故,即便是袭用前人诗句,也能够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这首词的语言朴实自然,甚至有“七八个星”“两三点雨”这样的口语入词,读来清新流利,体现了这位大词人以豪放为主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