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栏梨花》赏析-宋代苏轼古诗-梨花如雪哲人惆怅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1:24

东栏梨花作品原文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作品赏析

梨花泛出淡白,柳叶变为深青。物候向人们昭示:岁序的航船已驶出初春的码头向暮春的港湾进发了。为了送春归去,你看,那满天的柳絮不正在纷纷扬扬狂欢地舞蹈,满城的梨树不也是热热闹闹绽开青春的笑脸么?

无疑,这开章两句说的都是梨花盛开、柳叶渐老。因为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所以,有人从诗歌章法的角度提出质疑:这算不算重言相犯?

其实,这两句所指的景物虽同,表现的角度却并不一样。第一句是就客观景物的颜色说:梨花泛白,柳叶变青,正好演绎出岁序推移的过程;它警示人们,节物催人,时不我待。第二句就自然景物的状态说:柳絮纷飞,梨花怒放,表明时令已届暮春;人们自然会意识到,青春将逝,韶光难驻。多维表达,不也浓化了诗章伤春惜春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这前面两句从不同角度来描写,也为后面两句情感的抒发提供了铺垫。

可是,读第三句也有些使人费解——

东栏梨花,像雪一般洁白。既点明了诗题,也照应了开章两句。这说明正是梨花开放得最热闹、最耀眼的时候。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象,诗人应该高兴才是,为什么反而“惆怅”呢?

最后一句,诗人是这么解说的——

是啊,梨花如雪,暮春已届,清明将近。清明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春光最最酽的时候。在岁月长河中,人的生命长度毕竟是有限的。人的一生,能看到几度清明呢?

也许是因为它渗透着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吧,据苏迈说,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最欣赏这《梨花绝句》,“每吟一过,必击节赞赏不能已。”(《容斋笔记》)因此,有些诗评家便认为这是抒发生命短暂、“人生如寄”的感喟,并说这也是苏轼之所以“惆怅”的原因。陆游还说,唐人杜牧也写过这样的诗句,张耒大概是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见《老学庵笔记》)。

杜牧《初冬夜饮》中的诗句是这样的: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我们如果认真审视两者的创作缘起,就不难发现两者表达情感的差异——

杜牧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受到政敌排挤,外放任职,先是黄州,接着又转池州,不久又转睦州。天寒岁暮,秉烛独饮,他看到阶前积雪般的梨花,不由生发感慨:是啊,明年梨花依旧,可是在这里凭栏欣赏的又是谁呢?传达出一种身世茫茫、流转不定的人生况味,笔端流淌的是淡淡的凄凉……

苏轼写这首诗是在熙宁十年(1077),是《和孔密州五绝》组诗的第三首。孔密州即孔宗翰,字周翰,这时正接苏轼任密州知州。苏轼转任徐州,写这首诗寄给他。虽然也感到政坛波谲云诡,离京外任又辗转不定,自我遭际与杜牧也有相似之处;可是他熔铸杜牧诗句,自铸新辞,表达的情感却绝然不同。他之所以感到“惆怅”,显然是因为光阴荏苒,韶华不再,生命短暂,功业难成。在淡淡的“惆怅”中,蕴含着不甘沉沦的积极态度和急于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他之所以写这首诗给密州继任者孔宗翰,不正是为了与朋友共勉么?

东栏梨花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大理评事,知湖州时被告发诽谤朝廷,入狱,贬黄州。哲宗时官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历州郡多惠政。卒后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