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赏析-宋代张舜民古诗-富有自然意趣的村居图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1:23

村居作品原文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村居作品赏析

一泓清溪“绕”着山坡上大片农田,如半环状,这是远望所及;一丛翠竹“绕”着院落前的一抹疏篱,呈新月形,这是近景描画。诗歌开章第一句一连着上两个“绕”字,从诗语表达看,反复回环,浓化了抒情意味;从实用价值看,也显示出经营者的良苦用心:水是庄稼的命根子,有了水就有丰收的希望在。溪水“绕”着陂田,缩短了灌溉的距离,可以最充分地发挥水资源的效用,从源源不断的流水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稻海铺金、棉田堆雪的丰收图景。竹不只是农村不可或缺的风景,也是农家重要的器用资源。“绕”篱栽着翠竹,既可以用来编制竹篮、竹笠,萧萧竹韵也可怡性情,青青翠竹更可壮观瞻。苏轼不是有言:“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么?这第一句诗人用变换视距的方法,通过两个“绕”字,为我们绘出一幅村居鸟瞰图。

读第二句不禁使人感到困惑:花木种类纷繁多样,这里怎么只是“榆钱”和“槿花”呢?透进一层去想,明白了:“榆树”不过是用来作躯干高大乔木的代称,“槿花”当然是用作低矮丛生灌木的泛指。见一斑可以窥全豹。至于山头的松柏,村中的桑柘,门前的丹桂,篱边的黄菊,又何必去一一列举呢?诗人说,一串串白色的“榆钱”已经从枝头落尽,如今,无论是紫红色的,还是白色的木槿花,也是稀稀落落,犹如天幕上寥落的晨星。很显然,诗人无非借助物象来告诉读者,节令进入稻香棉白的深秋了。

望望天际,火红的夕阳依偎在西边山头,已是日暮黄昏时分。田间耕作的人们该回来了吧,那些老牛们不也在踱着方步从山间缓缓回村么?这时候,诗人却敏锐地发现“牛背无人卧”。读者也许要问:那些在牛背上横吹短笛的牧童呢?记得当年清明节期间,杜牧还向他们打听过杏花村酒家的消息哩!这时候怎么不见了?沿着诗人的指向,读者不由瞪大好奇的眼睛向远方注视;牛背上像雕塑般一动不动的两点黑影,那是什么呢,到近前一看,原来是站立着两只乌鸦。这就怪了,乌鸦的生活习性是最怕受到惊扰,只要有一丁点声响,马上扇动矫健的双翅飞得无影无踪。今天怎么啦,牛步蹒跚,啼声得得,它为什么会安然不动呢?乌鸦本来是主动站在牛背上,并不一定得到牛的首肯,诗人却偏偏使用一个“带”字,仿佛一位慈祥的父辈满怀深情地携带着自己的孩子亲亲热热地归来。你看,乌鸦还在牛背上闭目养神哩!

通读全诗,不由顿生疑窦:如此良好的村居环境,如此有序的农耕生活,不用说,村中明明有人在活动;可是诗中既不见牧童,更不见耕夫,根本看不见人的踪影。诗章这么构思,旨在说明什么?

仔细一想,潺潺溪流,青青翠竹,榆钱自飞,槿花自落,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风光;牛群自归,鸦鹊不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又是多么安恬宁静的村居环境;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为而治,无事而安,一切井然有序,这是多么和平温馨的田园生活!

这,不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村居生活的自然意趣么?

村居作者简介

张舜民(约1034—1100)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治平进士,为襄乐令。曾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元祐初,除监察御史,徽宗朝,为吏部侍郎,以龙图阁待制知同州。坐元祐党,贬商州,高宗追赠宝文阁直学士。

有《画墁集》。

更多张舜民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