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留客》古诗赏析-张旭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9 21:23

山行留客原文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行留客》古诗赏析-张旭作品

山行留客赏析

【赏析1】

在春光明媚的时候,风景幽美的山中,和朋友一起游玩,是值得高兴的事。但天色忽然有点阴暗,客人怕下雨,急着要回去了。这对兴致勃勃的主人说来,可真有些扫兴。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客人殷勤地加以挽留,是很自然的行动。于是,他就写了这首诗。

要劝说客人打消回去的主意,就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来解除他的顾虑。这一般都是用议论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诗歌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形象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如叙事说理等文字的特点。作为抒情诗,它还得在形象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因此,这一任务似乎是不适宜由诗歌,特别是七绝诗来担负的。但诗人却在这首诗里巧妙地完成了他自己规定的任务。

诗的起句概括了在春天的阳光下,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光,指沐浴在阳光中青山的光彩;物态,指一切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等等的形态。四个字包罗很广,可以使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而续以“弄春晖”,这一“弄”字非常精彩,它将一切山光物态在春天的阳光之下所特别呈现出来的活泼的生机、生动的风姿都鲜明地描绘出来了。在张旭以后,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弄花香满衣”,宋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都以用此字为人推重。这个弄字,当然含得有嬉弄、抚弄、玩弄之意在内,但又非这些意思所能包括,很难译成现代语言。大体说来,它是指一种自我的或及物的柔和、亲切、愉快的动态,通过这种动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或人与物之间融洽无间的关系。这一句既描绘了眼前景色之可爱,又为次句劝说伏下一笔,作为客人不应中途回去,而应继续游赏的充足理由。

第二句进入劝说。为什么看到天色稍微有点阴沉就要回去呢?无非是怕下雨,怕沾湿了衣服。但既在春天,又是轻阴,暴风雨是不会有的。即使真下起雨来,也不过是细雨而已,因此,这种顾虑未免多余。

第三、四句紧接着申述上面的意思。纵然天气晴明,毫无雨意,但继续攀登,山势愈来愈高,云气也就愈来愈厚。浓厚的云气,也同样会沾湿衣服,这和细雨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说,只要是攀登高山,就必然会进入云烟深处,也就必然会沾湿衣服,天晴也好,天阴也好,反正一样。既然如此,你又何必怕轻阴成雨,而放弃游赏,忙着回头呢?这两句是在说理,但却用具体的自然景色及其变化来表达,就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这第三句的“纵使”和第四句的“亦”是互相呼应的。“纵使”两字,承上宕开一笔,将上文意思作一转折,然后引出下文。画家绘画时,先用墨双钩轮廓,以便渲染,称为勾勒,文学批评借用了造型艺术的这一名词,称这一类的词为勾勒字。有了勾勒字,才会使读者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感觉更为清晰。在七绝诗中,这种勾勒字是时常可以遇到的。

我们还可以一读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诗是写江村当前情事。诗中的主人公可能是诗人自己,即所写乃是他生活的一个片段;也可能是江村某一渔人或隐士,即所写乃是诗人所见的客观情景。当然,即使写的不是诗人自己的事情,其中当然也注入了他的想象和体会。

起句写夜钓归后,懒系渔船,而让它随便飘浮。次句承上,点明地点、时间、人的心情和行动。泊船的所在是江村,时候是深夜。月已落,人已疲,真该睡了。第三、四句写“不系船”的原因。全诗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了江村风景的宁静幽美,社会生活的单纯以及主人公心情的闲适和舒坦。

此诗结构,也和上面一首诗相似。第二句承第一句申明懒于系船的原因,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宕开一笔,将意思推进一层,不要说船不一定会被风吹去,即使吹去了,也不过“只在芦花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纵然”也与“只在”相呼应。

再如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起句点明临水杏花。次句以岸上之花,水中之影都美艳动人,来刻画杏花临水的特征。第三、四句仍是对于临水这一特征的刻画,而别出一意,是说由于临水,即使花瓣飘落,也在水中,胜似栽在路旁,花瓣都落在路上,人踏马践,化为尘土。也以“纵被”与“绝胜”相呼应。

大凡用“纵使”、“纵然”、“纵被”这类的勾勒字,都是将上文之意推进或翻进一层,从而使全诗含意富于曲折变化。但勾勒虽然是为了对比,却并不一定要前后呼应,如这几首诗所使用的,一般是举一方而他方自见,这从后面的许多诗中可以看出来。

【赏析2】

唐诗的题目是生活化的,像这首诗,题为“山行留客”,就是一个生活事件。看来诗中的客人是因为看到山中天气转阴,而打算告辞,而作者呢,却热情地挽留他。这首诗完全是用对话的语气写成的。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前两句就直奔“留客”的主题,一句是说严冬过尽,好不容易遇到万象更新、阳光和煦的春天,山中迎来了风景最好的时候之一。“弄春晖”三字,写“山光物态”即风光,非常空灵,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读者可以想到青翠欲滴的新枝嫩叶、潺潺而流的山泉、歌喉宛转的百鸟、白云缭绕的山径,等等。二句则表留客之意:“莫为轻阴便拟归。”“轻阴”,微有一点天阴,这是客人告辞的理由,他看到了天气变化的征兆,害怕风雨来临被困在山中,所以打消了游山的想法,意欲趁早下山。而主人的判断却与他完全不同,“轻阴”这个说法,表明他的估计这阵天阴只是暂时的,不严重。他的意思是,客人告辞的理由不充分。其语气也表明他是有经验的,留客的心情也是非常诚恳的。

想必那客人还会有其他托辞,如天气晴好再来,下次再来,等等。主人要堵住他的嘴,就退一步说,这也不是理由,游山不能太在意天气,而你所想象的那种晴好天气,在山中恐怕没有。因为越是到山的高处,雾可能越大,云气可能更重,可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即使是天气晴朗,你只要进了深山,到了高处,还是不免会打沾衣裳的,然而为了尽游山之趣,又怎么能够害怕沾衣呢?如果确有必要,备一件雨衣也是可以的嘛。这两句是以退为进,是欲擒故纵,令人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衣沾不足惜,但使愿勿违”的名言,其象征意蕴是,为了达到某个崇高的目的,要有付出一定代价的思想准备。比如“沾衣”,就是春日游山无可避免的事,为了游山,就不要害怕这种事儿,就像游泳不要害怕呛水一样。从某一角度说,“沾衣”又何尝不是游山的一种乐趣呢。总之,与同类诗作相比,这首诗别有理趣,所以传世。

(周啸天)

更多张旭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