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原文翻译赏析-张旭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9 21:23

桃花溪作品原文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原文翻译赏析-张旭作品

桃花溪注释译文

【注释】

①桃花溪: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

②石矶:指突出的岩石。

【译文1】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隐现,在石岩西畔询问打鱼船。桃花整天随着溪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译文2】

远处的飞桥隐隐隔着山野的云雾,我伫立在石矶西边,询问来往的渔船,桃花随着流水不分昼夜地漂走,桃源洞口究竟在清溪的哪一边?

《桃花溪》原文翻译赏析-张旭作品

桃花溪赏析评点

【赏析1】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是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作的。

桃花溪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沿岸都是桃林。春分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美不胜收。相传这里就是晋代诗人陶渊明所记“世外桃源”的遗址。这首诗巧用这一典故,写桃花溪一带的秀丽景色,再由写桃花溪引出对“桃源”的畅想,抒发了诗人对桃花源和隐逸生活的向往。本诗构思曲折,意境犹如画卷,景与情相互交融,意味深远。蘅塘退士对本诗的批注为:“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此话并不为过。

本诗从远处入笔,描写山谷幽深,云雾缭绕,恍若仙境。首句写远景;横跨山溪上的长桥在云烟中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诗人心荡神驰,如入仙境。在这里,桥的静和烟的动相得益彰:野烟将桥的静化为动,使桥看上去缥缈虚无;桥将野烟的动转为静,让烟宛如垂挂的轻纱帷幔。隔着这“帷幔”看桥,别有一番朦胧之美。诗人刻意渲染的这种含蓄迷茫的神秘气氛,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联系开来。

随后,诗人的写作视角移到近处,描写桃花溪水,渔船轻摇,询问渔人,寻觅桃源。第二、三句写近景。近处,如岛如屿的岩石突出水面,溪水上飘零着朵朵桃花。碧波之上,小舟轻泛,空灵现于朦胧之中。诗人站在古老的石矶之旁,看着溪上漂流不尽的桃花瓣及渔船遐想,自然地想到那“林尽水源”,恍恍惚惚之间,仿佛将眼前的渔人当成当年曾走进桃花源里的武陵渔人。因此,那“问”字就顺口说出。这一“问”字,使诗人自己也进入了画面中,令读者在这一山水画里,不仅见到了山水的秀美风光,还见到了人物的情态。“问渔船”三个字,生动地展现出诗人一心向往的情态。诗人问得很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仿佛真的以为这随水漂流的桃花瓣是从桃花源中流过来的,因此由桃花联想到进入桃源的洞。这洞到底在桃花溪的哪个地方呢?这句询问渔人的话,深刻表现出诗人向往桃源的迫切心情。但桃花源本来就是虚构的,诗人自然明白渔人无法作答,他的故意发问流露出诗人感觉理想境界缥缈难求的惆怅之情。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尾句的问题却又引人无限遐思。诗人的笔墨精巧轻快,从远及近,从实到虚,接连变化角度来展示景物。同时,诗人又不进行繁复、细腻的描绘,只是轻描淡写,勾勒轮廓,融情于景,让诗成为一幅写意画作,悠远蕴藉,耐人玩味。

【赏析2】

东晋陶渊明作《桃花源记》,虚构出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祥和安宁的世外桃源,成为农业社会中人人向往的理想之地。张旭这首《桃花溪》便是借用《桃花源记》的意境而成的。

提到诗人张旭,人们也许会茫然。但若说“草圣”张旭,那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一笔狂草龙走蛇舞,似乎与这首诗中的清远含蓄相去甚远,很有些耐人寻味。但如从书画同源上来考究,应该是可解的。因为这首诗就是一幅空灵梦幻的山水画。

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给出一个远景:深山远谷之间,云遮雾绕;山涧之上,一桥飞架。桥本静物,但因为云烟的浮动而生飞腾之感,烟本动态,却因桥的固化而似乎静止。桥在烟中,所以“隐隐”,桥与烟交织成一个整体。一个“隔”字又巧妙地交代出诗人观桥的位置是在远处。距离产生美,一种朦胧的美。

次句“石矶西畔问渔船”,镜头从远山摇向近水:溪水清清,渔船轻摇,有如仙境;诗人伫立岸边,躬身探问,心驰神荡。“石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一个“问”字让诗人从画外直入画中,表现出诗人为如梦似幻的山水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问的当然不是渔船,而是摇船的渔人。恍然间,仿佛时光静止,直把眼前的渔人当作了当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那个武陵的渔人。

问他什么?“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桃花随着溪水日夜流淌,那进入桃源的洞口究竟在溪流的什么地方呢?问得好像有点弱智,此渔人非彼渔人,他怎知道?何况诗人难道不明白世外桃源本就是陶渊明虚构的世界?其实诗人非是不知,渔人也无须作答。诗人只不过是想以此表达他对世外桃源的热切向往罢了。当然,这向往中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对理想世界渺茫难及的怅惘。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可问题却无人来解答。其实诗人明白:无解胜似有解,读者自会飞扬起种种美妙的遐思。言尽而意未尽,余音悠悠,绕梁不绝,不正是诗的最高意境么?

短短四句诗中,镜头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切换;而描写并不繁复,不过一溪一桥、一矶一船,淡淡几笔,有如白描,却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有实有虚,有人物,也有故事。情趣横生,余音袅袅,算得上是唐绝句中的佳品。

(陈坦)

《桃花溪》原文翻译赏析-张旭作品

【赏析3】

桃花溪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沿岸都是桃林。春分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美不胜收。相传这里就是晋代诗人陶渊明所记“世外桃源”的遗址。这首诗巧用这一典故,写桃花溪一带的秀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构思奇妙,境界明快,情趣盎然,实乃写景佳作。

首句写远景。山谷云雾缭绕;横跨山溪上的长桥在云烟中忽隐忽现,恍若在虚空里飞腾。桥的静和烟的动相得益彰:野烟化桥的静为动,缥缈虚无;桥将野烟由动转静,宛如垂挂着一道轻纱帷幔。隔着帷幔看桥,别有一番朦胧之美。诗人刻意渲染的这种含蓄迷茫的神秘气氛,使人不由得将其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联系到了一起。

第二句写近景。水面突出如岛如屿的岩石,溪水上飘零着朵朵桃花,在西子湖畔,一条渔船轻摇。碧波之上,小舟轻泛,空灵现于朦胧之中。诗人借一个“问”字设身其中,将静态的山水画变活了,亦将向往桃花源的急切心情展现得酣畅淋漓。

文末两句承接第二句的“问”,却是有问无答,答在问中,十分巧妙。诗人问出:桃花溪中流出花瓣,而此洞到底在桃花溪何处呢?将渴求答案之急迫心情淋漓展现。又以问告终,问而不答,含蓄清远,颇叫人寻味。

全诗构思婉曲,意境如画,情景交融,意蕴深长。蘅塘退士曾批注此诗:“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还是不无道理的。

【赏析4】

此诗是写诗人对桃花源仙境的向往,对它的存在又表示怀疑。

诗的首句写远景:这一带山路幽曲,溪水漫长,烟霭霏霏,林花漠漠,溪水深处似有一座长桥,被青烟红雾缭绕。这些景色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述的非常相似,但张旭心有疑虑:如果说当年武陵渔人就是从这里驾舟寻源,发现了那处神秘的桃花源的话,那么,也许桃花源至今还在。诗的次句就写诗人站在石矶的西侧询问渔舟上的渔翁:桃花整天随溪水漂流而去,你们知道桃源仙洞究竟在哪里呢?言外之意是:你们不也是渔人吗?当年那位打鱼人寻到了桃花源,那么你们寻到过吗?诗的这后二句固然表达出诗人迫切地寻找桃花源的愿望,也显示出诗人对桃花源是否存在的怀疑。

本诗并不是简单地借用陶渊明的意境,而是通过这种借用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审美追求。

【诗人名片】

(约公元676-约公元750),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初任常熟尉,后迁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性狂放、好饮酒,工于草书,人称“张颠”,又称“草圣”。其书法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舞剑并称为“三绝”。《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

更多张旭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