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原文翻译赏析,(宋)辛弃疾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8 21:52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词作原文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注释】

①归:旧时称女子出嫁曰“归”,或称“于归”。《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译文】

在松冈上避暑,在茅草屋檐下躲雨。像这样悠闲地上山下山,来来回回都不知道走了多少次了。酒醉后,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飞流而下的瀑布,才发现原来这里是以前多次酒醒之处!

东边人家正在娶亲,西边人家女儿出嫁。两家门前灯火通明,一片欢声笑语。村外田野里,清风露水正滋润着千顷稻田,稻花飘香,丰收就在眼前了!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原文翻译赏析,(宋)辛弃疾作品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词作赏析

赏析1

这首感怀之词作于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词人闲居江西上饶之时。当时,词人的新居建在城西北的带湖之滨,上楼远望,就能见到灵山一带松竹成林的山冈。词人触景伤情,写下此词,表现了他寄情山水、享受乡俗之乐的情趣,但又暗含了其被迫游乐山水的痛楚。

上片落笔轻快灵巧,说明在松冈可避暑,在茅檐可避雨,流露出的情调恬淡而闲适。“闲来闲去几度”是说连自己都不记得有多少次像这样的上山、下山、晴天、雨天了。这三句笔调清新,用语简单质朴,但那种闲适的情趣却自然流露出来。后面两句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画面:词人扶着山间怪石,抬眼看眼前飞流而下的瀑布,辨认许久后才发现原来这里是上次睡醒的地方。词人的“醉”是退隐山林、独处佳境、沉醉于山水风光的“醉”,是因“闲”而“醉”的情怀的体现。

下片照应主题,转写农村风情。前三句通俗易懂,以典型的生活细节将农村嫁娶图生动地描画了出来。在农村生活中,男婚女嫁是一件大事,碰巧同一天操办婚嫁的两户人家门前都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欢笑。最后两句别具一格,是说村外田野里的清风晨露正滋润着千顷稻田,稻子丰收在即!为原本欢喜的气氛再添一份欢腾、喜悦。

在这首小令中,透过轻灵的笔触、质朴的语言,我们领略到淳朴的乡风,同时也感受到一个不同于其他词作中的“真实”的辛弃疾。

赏析2

与上首《西江月》一样,这首词也是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词。这首词作于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当时他已五十岁了。

辛弃疾的上饶新居,筑于城西北一里许的带湖之滨,登楼可以远眺灵山一带的山冈,所以他把自己的楼屋起名为集山楼(后改名雪楼)。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写的是他平时在带湖附近山冈上游览、栖息的生活。词中的松冈、茅檐、避暑、避雨,简练地概括了他在这里生活的种种生活场景。在这里,这样的日子他不知已经经历过多少次了,所以要问问“几度”句中特别点出一个“闲”字,实际上,不是作者闲情逸致的“闲”,对作者来说,是很可伤的。我们知道,辛弃疾决不是贪“闲”而是怕“闲”的人,“闲”是被迫的。他总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场,为国效力,可现实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为。正如陆游《病起》诗所说的:“志士凄凉闲处老”,他自己的《临江仙》词说的:“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接下来,作者写道:“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具体写了当天发生的事情。作者抱负难以施展,心情抑郁,只好以酒浇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时身体摇晃不支,只好扶着一块怪石,停在那里看飞泉,朦胧中以为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后,发现还是前回酒醒之处,也还是经常止息的地方。这两句特写,从怪石、飞泉表现作者的热爱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现他的醉酒。所以要写他的“闲”和“醉”,着力点正在于表达他那无奈之情,他对朝政的失望。

不过,作者寓居乡下,鸿图难展,心情沉重,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从他在上饶所作的一些词看,他谪居乡下的生活中,也有亮丽的一面,而这两者都是真诚的,都是来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于后者,使得他在农村中,不但有热爱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农民的感情。这首词的下片,正是表现了这种感情。“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写农民婚娶的欢乐、热闹情况。这和作者孤独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并非如此,他分享了农民的欢乐,冲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词出现了和农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热闹气氛。“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作者以这两句结尾,写出了为农民的稻谷丰收在望而喜慰,代农民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这样,他就把自己的整个心情投入到对农民的爱和关心。

总之,这首词在描写闲散生活时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写农民的纯朴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脱、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衬托,使词的意境显得十分的清新、旷逸。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原文翻译赏析,(宋)辛弃疾作品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谥忠敏。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宋史》有传。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

今人辑有《稼轩诗文钞存》。词有四卷本《稼轩词》及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两种。《四库总目提要》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原文翻译赏析,(宋)辛弃疾作品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