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6 04:36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古诗全文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

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

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

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注释】

①炼药院:大约是道观中炼药之所。元林宗:当即元丹丘。

②《淮南子说山》:“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两句由此化出。

③桂枝:即桂林一枝。晋邻洗谓武帝日:“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遂用桂枝、片玉喻人才之美者。此以喻元林宗。

④弱龄:少时。

⑤投分:犹言结交。

⑥壮发:覆额之发,少壮时乃有。危冠:高冠。

⑦鲍生:即鲍叔牙,春秋时齐人。齐管仲贫时,尝与鲍叔牙行商。

贾(gu):行商。句以管仲自拟。

③漂母:洗衣妇。韩信贫困时,尝从一漂母乞食。句以韩信自拟。

@乐毅为燕将,燕王使乐毅说赵、魏、楚等合纵伐齐。

①苏秦为赵武安君,说燕、韩、魏、齐、楚等合纵伐秦。以上二句以乐毅、苏秦自拟,谓其终当有风云际会之时,施展才能,建立奇功。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题解】

李白交游中,元丹丘(元林宗)是至关重要的人物。李元二人订交在蜀中时,由白诗可考知,二人交谊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前后。天宝元年,元丹丘以道家流受召入朝为道门威仪,同年李白亦受召入朝,白之荐主很可能即是元丹丘。此篇作于开元二十九年冬,其时元丹丘入朝的消息或已有分晓,故诗中有“桂枝日已绿”、“长吁望青云”之句,对元丹丘的发达极表倾慕。镊白发以赠友的目的显而易见,诗中“矫翼攀鸿鸾”、“荣枯同所欢”等句皆是希冀汲引之辞。

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翻译译文

一叶落木,可识岁秋,一瓶水结冰,即知天寒。

桂枝一日一日绽绿,枝条高拂凌云端。

少年壮心豪迈,矫翼欲攀鸿雁,青云直上。

我俩交往有三十年了吧,荣辱一体,悲喜同欢。

望青云而长吁,相坐看镊白发。

铜镜里已是衰老的秋颜,曾经黑油油的壮发凋落在高冠之下。

穷困时和管仲一样与鲍生一起做生意,饥饿时从漂母处乞讨她一餐饭。

时来云转之时位极天人,胸中有道,何需吟叹不已?

我就像乐毅刚刚到赵国,苏秦刚刚去游说韩国一样。

卷舒自如固然在我自己,为什么时光要摧残我的青春?

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赏析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意指已有先见之明。“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意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即可报效祖国,施展才华。前四句主要是写诗人借描绘“木落”“瓶冰”“桂枝”“拂雪”等景物来表达自己雄大的智略,以及坦荡无畏惧的气魄,想报效祖国,干一番事业。

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意指李白与元丹丘相识很早,他二十多岁在四川家乡的时候,就与元丹丘相识。李白五十多岁时有一首诗《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诗中说“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说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都是非常亲密要好的朋友。李白与元丹丘曾一起漫游四川、湖北安陆、襄阳、河南嵩山、石门山,从李白与元丹丘来往的书信诗文内容来看,这位元丹丘显然是一位隐居山林游仙的职业道士。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吁叹岁月不饶人,人已渐渐年老,蕴念有不堪蹉跎之意。

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李白用此诗形容自己与元丹丘之间的交情犹如管鲍之交,由于此时李白的境遇有类管仲微贱之时,故在这首诗中有“穷与鲍生贾”之语。

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有感叹自身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悲壮情感。虽有自我慰勉之意,但仍对未来仕途充满着希望。

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借用典故,诉说功业虽然还没有成功,但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雄心犹在。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面对现实的残酷,有自我慰勉之意。

此诗意寓出诗人既有热血满腔的爱国豪情又有壮志未酬的苦闷。虽然岁月蹉跎,功业无成,加上仕途颠簸、官运不济,胸有大志而不受皇帝重用,但是诗人仍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古诗提要及诗中人物与地名

古诗提要: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是《全唐诗》的第169卷第1首。此诗作于天宝九载。李白写此诗时已五十岁,岁月蹉跎,功业无成,但仍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天宝元年,元丹丘以道家流受召入朝为道门威仪,同年李白亦受召入朝,李白之荐主很可能即是元丹丘。

此诗叙三十年来结交,所期荣枯与共;“长明”句以下,转写己之年华虚度,屡遭困厄而事业无成;末出以自勉,表示年虽老而志未穷。诗中连用四典,以管仲韩信之遭困,恰切地表现诗人当时政治之途穷和生活之困厄;以乐毅苏秦之初出,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虽功业未成而济世尚望的复杂心境。擅长用典是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方法之一。诗词隐隐流露出功业虽未有成,而用世之心方盛。“长吁”、“凋危”、“冠镊白”、“穷”、“饥”、“时”、“道”、“岂吟叹”、“卷舒”、“空摧残”,虽自我慰勉之辞,亦有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伤感。

诗中人物地名:

炼药院,郁贤皓《李白丛考·李白与元丹丘交游考》:疑在石门山(即今河南省唐河县西湖阳镇);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编在颖阳山居(即今河南省登封县西颖阳镇)。

元林宗,当即元丹丘。又称“丹丘子”、“丹丘生”、“元丹”。道隐者,李白一生中最亲密的挚友。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中首创此说,郁贤皓《李白与元丹丘交游考》证成之。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亦从之。此诗作年有歧说: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白丛考》并谓此诗天宝五载(750)作,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则系于开元二十九年(741)。李白有《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江上寄元六林宗》诗。

元丹丘,又称“丹丘子”、“丹丘生”、“元丹”。道隐者,李白一生中最亲密的挚友。大约在开元十六年(728)与李白一起为安州都督马正会接见,见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孟浩然有《送元公归(之)鄂渚》,“元公”当即元丹丘。开元二十年左右李白在长安曾得元丹丘来书,李白写有《以诗代书答元丹丘》表示思念之情。约开元二十二年(734)元丹丘隐于嵩山,李白曾前往同隐,李白写有《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并序》、《元丹丘歌》、《题元丹丘山居》、《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将进酒》等诗。又曾与李白、元演同往随州(今湖北随县)见道士胡紫阳。李白写有《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诗等。天宝元年(742)请道士胡紫阳至嵩山授道篆,成为他的弟子,天宝二年(743)在西京大昭成观为威仪,见蔡玮撰《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与玉真公主过从甚密。由于元丹丘的关系,玉真公主推荐李白于天宝元年入京,供奉翰林。约天宝三、四载(744、745)元丹丘曾东游蓬莱,后复西归,李白有《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后隐于长安子午谷,杜甫有《玄都坛歌赠元逸人》诗。大约在天宝九载(750)前后,元丹丘隐于唐州湖阳县石门山,李白曾前往探访,写有《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等诗。《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诗亦当写于此时,中有“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疑元林宗即元丹丘。安史之乱后,元丹丘不知去向,李白晚年写有《下途归石门旧居》诗,其中有“将欲辞君挂帆去”中的“君”,疑即元丹丘。李白与元丹丘“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一起共享欢乐和失意,贯串了李白的一生经历。李白的道教思想,显然受到元丹丘的深刻影响。详见郁贤皓《李白丛考·李白与元丹丘交游考》。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