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10:53

月下独酌原文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①三人:即作者自己、明月、身影。

②不解:不懂。

③将:偕、和。

④无情:忘情、尽情的意思。相期:相约。邈:高远。云汉:天河,这里指天上。

【译文】

我在花丛中手捧一壶好酒,独自酌饮没有一个知音。举杯邀请明月同我共饮,对着明月,对着自己的影子,就等于三个人。月亮本来不会饮酒,影子也不过枉然跟随在我身前身后。暂且以明月和影子相伴,借这美景及时行乐。我唱起歌,月亮在空中徘徊不定;我起身狂舞,影子跟着飘前飘后。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后我们各自分离。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相约重逢在无垠的太空。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月下独酌赏析

【赏析1】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借酒消愁的苦闷心情。

李白虽在长安供奉翰林,但随着时间推移,对这有其名而无实职、不为所用的位置已不感兴趣。诗人就是在这种彷徨苦闷的心情下写这首诗的。诗人运用丰富的遐想,由孤独而邀月、影为伴,时而同饮,时而歌舞,孤独的场面被诗人想象为热热闹闹、轻慢舞快的气氛。然而诗人毕竟是“暂伴月影”,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跃然于字里行间,因此,此诗所含的积极意义是值得赞赏的。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做伴了。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意义的。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的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骜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赏析2】

《月下独酌》是李白诗歌代表作之一,作于天宝三年(744)春。于时诗人供奉翰林,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因而有很深的孤独感。“月下独酌”四字,本身就构成一种境界。《竹里馆》写月下独坐,是一境界,此诗写月下独酌,是另一境界。

此诗将月、酒合为一题,不是对月发问,而是对月独白。这首诗是达到了道的层面的,是充分体现着诗人的人生理念的。人生渴望永恒,而永恒不属于个体生命。人生最怕孤独,最怕举目无亲,所以没有人不渴望友谊和爱情。人只能为快乐而活着,而幸福在于分享,没人分享时,诗人只好拉来假想的对象,聊胜于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邀来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影子,和自己凑成了一个“派对”。

“暂”在诗中是个关键词,“及春”是另一个关键词,彼此又紧密联系。因为人生短暂,所以及时努力是必要的,及时行乐也是必要的。这是两个及时,而不是一个。人生多束缚,所以渴望自由,渴望无拘无束。在酒精的作用下,诗人达到了彻底的放松,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和缓解,达到了无拘无束,思维非常活跃,举止完全放松,“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达到了自由、自如的境界,对什么都不那么在意了。

人既然渴望自由,渴望无拘无束,那就不应该苛刻别人和自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就是“我醉欲眠卿且去”(《山中与幽人对酌》)。最好的感情,不是浓得化不开的那种。在你希望朋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同时,也得让朋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在李白看来,君子之交淡若水,而真爱也不必纠缠。

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像它的反面,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无情游”也是这样的,这只是事情的表面,是“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可以相隔云汉,感觉却很近,恰如俗话所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佛教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直到彻悟为止。而在这首诗中,一切都不是靠理性的说明,而是形象的、感性的显现,诗人将春花秋月打成一片,物我俱化,形影不离,洋洋乎愈歌愈妙,呈现出一种醉态的诗学思维方式,体现了李白独有的诗歌风格。同时,又比较集中地表现了李白的人生理念,是很达道的一首诗。

(周啸天)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赏析3】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才华洋溢,诗风豪放飘逸、自然率真,作品风格如同其为人,清新洒脱、飘逸如仙。诗歌创作题材广泛、富有想象力,语句生动活泼、热情洋溢,贺知章赞其为“天上谪仙人”(天上被贬谪到世间的仙人)。后世称之为“诗仙”,和“诗圣”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月下独酌》共四首,本诗为第一首,作于天宝年间李林甫、杨国忠权倾朝野之际,大约天宝三年(744年)之时。当时李白面对权奸贵佞当道,有志难伸,在诗中运用独白的方式,表达了知音难遇的苦闷。

本诗题为《月下独酌》,紧扣“独”字,反复咏叹缺乏知音的孤独寂寞。全诗情感转折、层层推进,从“无相亲”的独,到“成三人”的不独,又由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之独,变为“同交欢”的不独,之后再转为“各分散”的孤独,最后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情怀作结,情感起伏强烈,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情意的真切与心绪的转折,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月下独酌》是一首五言古诗,由夜晚独酌表露出诗人孤寂的心境,空有良辰美景却无一人可与自己畅饮,于是举杯邀月,对影共饮,明月、诗人、孤影三者畅饮同欢。然而欢乐之中,却流露出深沉的孤寂感。诗中的情绪由孤独静寂与喜悦欢愉交织而成,虽有与月、影共饮狂欢的气氛,却更反衬出诗人难以排解的孤单寂寞,以及苦无知音的感叹,呈现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点出作者于月下独自饮酒的孤寂心境。“花间”二字显现出众花争妍的盎然生机,花前月下、良辰美景当前,理应是众人欢聚畅饮,但诗人却只能独自喝酒,无人相伴,扣合“独酌”二字,点明了作者的孤独。“独酌”以“独”之静暗显凄清,因为无人相伴,唯有独酌;更因独酌,而生寂寞。此处“花间”与“独酌”两词形成强烈对比,更添愁绪。

由于“独酌”的凄清,作者突发奇想,欲举杯邀月,对影合饮,把遥挂天上的“月”和月光幻化的“影”当成共同欢饮的对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为诗作增添了浪漫的气息。至此有月有影相伴,落寞孤独、形单影只的一人独酌,瞬间化为热闹欢欣的三人共饮。但欢饮背后,共饮的却是遥不可及的月与虚幻不实的影,实是“以乐景写哀情”,呈现出更加深层的孤寂悲心。

由月下独酌转为与月、影同欢,一扫凄清而转欢愉,但令人叹惋的是“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明月虽可绽放光明,却无法实际共饮;影子虽常伴身旁,却无法实际举杯。霎时,孤独冷清又满溢心头,只好“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在只有月、影相伴,实而无知己共饮同乐的情形下,心头虽深沉无奈,却只得忍住伤感,把握这即时的花开美景,莫使韶光轻易逝去。正如同李白另一首诗《将进酒》所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同时,此处“行乐须及春”的“春”字,与首句“花间”一词前后连贯,相互照应。

全诗在“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此二句“转韵”,赋予月、影生命情感。歌舞时,明月倾听歌声流连徘徊,影子随着共舞旋转,三者同欢同乐。但后二句“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慨叹欢聚过后终须一别。醉后离别,明月高挂天空、人影静躺地面的寂寥景象,显现出分散的落寞与哀感。这样由动转静、欢愉喧腾过后的清寂空虚,造成前后强烈急剧的反差,将失落感提升到最高点,外在的狂欢实乃内在更深层的寂寞。

末尾二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道出了作者与月、影结交为友,相约浩渺的天上仙境。月、影无情,但以有情人之心与其交游,展现出一种物我齐一的动人情怀,让不具情感的“物”和深富情感的“我”产生交流。这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与超诣的胸襟,显现出李白豪放不羁、潇洒自在的奇特联想力,给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赋予月、影生命,将它们比拟为人,邀其对饮、共舞、交游,增强了本诗的抒情性与浪漫色彩。同时,使用了映衬手法,强化诗中的情感,并凸显出全诗主题。如“无相亲”与“成三人”、“同交欢”与“各分散”两两相对,使得“独”与“不独”的对比更加突出。此外,诗中也充分显出李白“诗仙”的豪放飘逸,如“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二句,人与月、影相邀同游仙境的奇异想象,独特的笔法令人惊叹。

李白一生漂泊漫游、浪迹江湖,明月、美酒在其作品之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酒使人消愁共乐,月令人情思满溢;酒、月交会,在诗篇中谱出许多动人的乐章。例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等。而李白在《把酒问月》一诗中,更塑造出一个高洁的明月形象,传递了人生短暂,应该及时行乐的思想,更引发无穷的诗意联想和哲理思考: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全诗由酒起笔而引出月,以神话传说塑造出永恒美好又高远神秘的月亮形象,最后归结到月下饮酒,举杯望月。明月神秘莫测、永恒美好,而人生如此飘忽短暂、转瞬即逝。最后点出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意境层层深入,浑然天成。

(台北市立石牌中学语文教师 陈虹蓁)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古诗译文赏析-李白作品

【赏析4】

这是《月下独酌》四首中的第一首,表现了李白借酒浇愁的孤独苦闷心理。当时,唐朝开始败落,李林甫及其同党排除异己,把持朝政。李白性格孤傲,又“非廊庙器”,自然遭到排挤。但他身为封建士大夫,既无法改变现状,也没有其他前途可言,只好用饮酒、赏月打发时光,排遣心中孤寂苦闷。于是,有了这首诗。

本诗分为三个部分。头四句是第一部分,描写了人、月、影相伴对饮的画面。花间月下,“独酌无相亲”的诗人十分寂寞,于是将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来,三“人”对酌。从一人到三“人”,场面仿佛热闹起来,但其实更加突显出诗人的孤独。

第五句到第八句是第二部分。诗人由月、影引发议论,点明“行乐须及春”的主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明月和影子毕竟不能喝酒,它们的陪伴其实是徒劳的。诗人只是暂借月、影为伴,在迷醉的春夜及时行乐。诗人的孤单寥落、苦中作乐跃然纸上。

最后六句是第三部分。诗人慢慢醉了,酒意大发,边歌边舞。歌时,月亮仿佛在徘徊聆听;舞时,影子似乎在摇摆共舞。但是,当诗人一醉不起,月亮与影子就马上各自分开。诗人想和“月”“影”真诚地缔结“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之约,但它们毕竟“皆是无情物”,诗人的孤独苦闷溢于言表。

本诗用动写静,用热闹写孤寂,造就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既表现了诗人空有才华的寂寞,也表现了他孤傲不羁的性格。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