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22:38

登高作品原文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猿啸哀:猿的叫声很哀伤。长江峡谷多猿。

渚:水中的小洲。回:回旋。

落木:落叶。萧萧:象声词,形容秋风吹动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万里:说明作者远离故土。悲秋:点出是在令人感伤的时令。常作客:指长期流落无依。百年:一生。

艰难:形容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和作者个人生计的困苦。繁霜鬓:白发一日日增多。潦倒:衰颓。

【译文】

天高风猛,猿猴的啼叫声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小洲上空许多鸥鹭上下翻飞。无边无际的树林中树木纷纷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我长年漂泊在外,年老多病,今天独自登上高台面对萧瑟的秋景,不禁感慨万千。经过了许多的艰难困苦,不觉白发已经长满了双鬓,困顿失意之时,为了身体却又不得不罢酒。

登高-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登高赏析评点

【赏析1】

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来到白帝城外的高台,独自登高远眺,感叹之中,写下了这首名作。

首联两句是对登高所见景色的描写,诗人开篇就给人们勾画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第二联是千古名句,诗人由悲凉的景色引发出青春易逝、壮志难酬的慨叹。“无边”的落叶,萧萧而下,“不尽”的江水,奔腾而来。视角在一仰一俯之间的转换,把夔州秋天萧瑟、空阔的景色集中表现了出来,构筑起一个壮丽的境界。颈联直抒胸臆。前文中含蓄的情感在这里具体表现出来了。“作客”,是指诗人客居他乡。“独”,即独自一人。“万里”,指空间。“百年”,指时间。这组气势雄浑的对仗句,从两个角度入手,写出了诗人感情的沉重,高度概括出诗人四处飘零的生活特征。尾联则着重于感叹个人身边的琐事。“苦恨”,很恨,指愁恨很深。“潦倒”,是说生活窘迫,衰老颓废,狼狈不如意。

整首诗歌从“悲”始,由“悲”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为国为民、悲时伤世的情怀,让人叹息不已。

登高-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赏析2】

这首诗写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而萧瑟的秋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这两联,虽未点明登高,而实皆为登高闻见之景。诗的颈联写登高览景后所感。宋人罗大经解此联云:“万里,地遥远也。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诗的尾联感时叹病,在此艰难时局,诗人自己又值艰难的暮年,困苦潦倒,故用“苦恨”二字以表现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全诗紧扣夔州独特秋色,把思国、怀家、念友等国难家愁齐集笔下,回旋顿挫,沉郁悲凉。

大历二年(766)夔州,重阳节登高作。大致前四句主景,后四句主情。

首联两句各以三景连缀属对,上句曰“风急--天高--猿啸”,笔墨浓重,使人顿生秋气肃杀之感,故落笔在一个“哀”字,是猿声给人的感觉。下句曰“渚清--沙白--鸟飞”,着色转淡,只一“回”字便与“风急”呼应,有不胜风力之感。两句密集许多意象,写得秋声秋色俱足,而猿鸟惊秋,亦足兴起人的秋思。

次联笔势突变,不再一句三景,而作一句一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已觉气势雄浑;而“无边”与“不尽”,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广远延伸,境界更见阔大;音情上“萧萧下”以舌齿音传风声,“滚滚来”以开口呼传涛声,出神入化;象征上则包容十余年间人事代谢与历史变迁。

三联入情叙事,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高度概括了老杜毕生经历及现实处境。其间熔铸了八九层意思:滞留客中、家山万里、常年如此、逢秋兴悲、登高又悲、独登更悲、百年过半、晚年多病等等,可谓百感交集于十四字中。

末联谓多年国恨家仇、白发日多、排解唯酒,最后一句本作“新亭”,清仇兆鳌注曰“停通”,今人多据此释为近来(因病)断酒。今人裴斐引“新亭举目风景切”(《十二月一日》),谓新亭乃登高所在,即修成不久的亭子,谓末句非但不是说断饮,恰恰说的是痛饮,“潦倒”云云,即沉滞于酒也,与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同情。不同者,老杜所饮非“美酒”而是“浊酒”也。

本篇不但在内容上极为凝练,境界上极为阔大,感情上极为深沉,就形式而言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造次一看,首尾似“未尝有对”,中幅似“无意于对”,细按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对、字字皆律,乃自然工稳,为杜诗中大气盘旋、沉郁悲壮风格之代表作。明代胡应麟推为古今七律第一(《诗薮》)。

(周啸天)

登高-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赏析3】

杜牧的《秋夕》清冷,杜甫的《登高》悲怆。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五岁那年在夔州也就是重庆奉节所写,三年以后他就去世了。此时,这位一生坎坷的诗人已是居无定所,并且体弱多病,又因为身体的原因而戒了酒,所以才会说“万里悲秋常作客”和“潦倒新停浊酒杯”云云。前一句是说,由于长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所以每到让人伤感的秋天便未免悲从心来;后一句的意思,则是说自己穷困潦倒的程度,已经连借酒消愁都不可能。

但,他还是决定在重阳节这天,抱病登高。

没错,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杜甫此时年过半百不久,岂能是“百年多病”?独登台也未必是只身,只不过没有理解他的人陪伴,他的内心世界是寂寞的,孤独的,需要对话和回应的。

能够对话和回应的,只有大自然。

请看前半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短短十四个字,就一口气写了六种长江三峡深秋季节的自然景物:峡口的风,秋日的天,江上的洲(渚,读如主),岸边的沙,山中的猿,天空的鸟。风是急速强劲的,天是高远辽阔的,洲是一尘不染的,沙是洁白无瑕的。也正是在如此峻峭凛寒的背景下,猿在哀号,鸟在盘旋。

这是怎样的画面,这是怎样的交响!

然后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毫无疑问,这是紧接前文,但更加气势磅礴。事实上,正因为风急天高,那崇山峻岭的无边落叶才会急雨般地萧萧而下,而渚清沙白则更显得波涛汹涌的不尽长江是滚滚而来。这两句诗,一则席卷天下,一则气吞万里,将雄浑悲壮的格调推向了极致。

这又是怎样的眼界,怎样的情怀!

有此眼界和情怀,万里悲秋常作客,已不必在意;百年多病独登台,也不足为奇。尽管诗的最后两句不尽人意,但当他面对无边落叶和不尽长江时,诗人已经跟宇宙融为一体了。

同为伤感,也是有不同格局的。

登高-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赏析4】

盛唐的悲愁是浩大的,即使艰难潦倒,也有苍茫博大的境界。

开篇写秋风的动感:风急、天高、猿声哀鸣;渚清、沙白、鸟儿来回飞旋。每句都有三景,景物和音节的密集渲染了秋风的紧迫感。本来难以捉摸的秋气,诗人借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来表现。这股飞旋回荡的秋气仿佛裹挟了江天之间的万物,催促着草木尽脱、江水急流,不由人不惶然无主。“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本是常景、常句,但加了“无边”“不尽”便气象浩大,由眼前之景而至于无穷无尽的时空之中。万物都在逝去,时光之河永在流淌,个人的愁苦在这肃杀的大背景中,沦于微渺,也更为悲壮了。

诗歌后半部分描述诗人自己。一生漂泊,客中悲秋,贫病交困,人到晚年。种种凄凉之景集于一身,登高四望,满目秋色悲凉。然而“万里”“百年”四字使个人愁苦中仍有一股壮逸之气,即使诗人艰难苦恨、鬓发斑白,因肺病而新近戒酒。

“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方东树《昭昧詹言》)。“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胡应麟《诗薮》)。对仗如此精严,而笔势雄劲奔放,气势顺流而下,不愧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高-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杜甫古诗)

【赏析5】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陶道恕)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