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大林寺桃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2 16:08

七绝·大林寺桃花作品原文

七绝·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芳菲:盛开的花。尽:指花凋谢。

长恨:常常遗憾。

【译文】

四月里别处的春花都凋谢了,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开放。人们常遗憾春天走了就再也无处寻找,却没料到春天悄悄地转移到这里来。

七绝·大林寺桃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七绝·大林寺桃花赏析评点

【赏析1】

本诗创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春,是白居易同友人游大林寺时所写。当时诗人作有《游大林寺序》一文来记录这次游历,描写了大林寺的优美风景。本诗是《游大林寺序》中的一首绝句,既是一首记游诗,又是一首难得的写景佳作。“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为佛教圣地。

全诗篇幅虽短,但意境却很深远,品读起来,平淡的语言之下另有一番情趣。一、二句是对景色的描写,融情于景。这两句是说,此时已到了孟夏时节,正是花朵凋零的时候,却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看到了桃花刚刚盛开的景象,这里俨然一派春天的景色。“芳菲尽”对应“始盛开”,惊喜之情蕴涵其中。这两句在写景之外,体现的是诗人感情和思绪的跳跃:原本愁绪满怀为春华逝去而感叹,现在突然看到盛开的桃花,顿时惊喜不已。

三、四句抒情。春天归去的时候,自己常遗憾没有地方可以找到它,原来春天并未离开,只是自己不知道它悄悄地躲到这高山古寺中来了。诗人对春天的珍惜、留恋,在这里都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这首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极富情趣而又发人深省,是唐人绝句中的名篇。全诗短小精悍,且从内容到语言都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但是仔细品读就会发现,这首小诗情趣盎然、韵味悠长,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七绝·大林寺桃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赏析2】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褚斌杰)

七绝·大林寺桃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赏析3】

春天即将到来时,人们会去寻春、赏春;春天结束时,人们会惜春、伤春。但春天究竟在哪里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从街边刚刚萌发绿意的小草那里看见了春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从郊野溪边的荠菜花那里看见了春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从探出墙外的一枝杏花那里看见了春天。

白居易是在山寺桃花那里看见了春天,他更为惊喜。因为这时候已是四月,春天已经逝去,春芳都已凋谢,诗人正满怀惜春的遗憾。这时候突然在山上看见刚刚开始盛开的桃花,如何不让他诧异、惊喜?如果这时候你去告诉诗人,这是由于山上气温比山下低,是正常的物候现象,那你就太煞风景了。诗人也不会听,因为这时候诗人的眼中只有春天。

春天究竟在哪里,当代有一首儿歌这样回答:“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虽然是一首儿歌,它的答案却是通行于古今的:春天在我们的眼睛里。

七绝·大林寺桃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赏析4】

还是要看桃花。

没有桃花的春天,是不像春天的。

这里选的三首诗,放在一起也有点意思。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所写其实并非桃花,而是笙乐。笙是多簧管吹奏乐器,形状像凤凰,声音像凤鸣,所以叫凤吹。凤吹声如隔彩霞,意思是:如此美妙的笙曲就像是从天而降啊!

那么,隔壁家莫非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园?

因此,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羡慕。

崔护《题都城南庄》则名为写花,实为写人。

人是“去年今日此门中”偶遇的。据说,当时诗人到郊外踏青路过某庄园,敲门讨水喝,没想到送水的是一位桃花般青春靓丽的姑娘。她斜着身子站在桃树下看着诗人喝水,脸蛋红扑扑的,眼神水汪汪的,宛如桃花含苞欲放。所以说:人面桃花相映红。

此事当然没有下文,但诗人念念不忘。于是,第二年春天他又来到这里,却再也见不着那姑娘,只有桃花热热闹闹又没心没肺地在春风中绽放。所以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惆怅。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真是写花,只不过那花开在暮春时节和高山之上,而且是意外发现。于是诗人心花怒放地说:平时常常抱怨不知春天去向何方,没想到她竟然藏在这里!

这是惊喜。

桃花,有时候又不完全是桃花。

唐诗,却总是桃花灿烂。

七绝·大林寺桃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居易古诗)

【赏析5】

这是一首记游诗,作于江州司马任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建于晋代,是我国佛教著名寺院。诗人有《游大林寺序》,言作诗缘起甚详。序云:“余与河南元集虚……凡十七人,自遗爱寺、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翠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

初看此诗,似直赋其事,写“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而已。熟味则别有意趣。诗人往游大林寺,是“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初夏,不但桃梨等花发较早的树木早已无花,就是花期较迟者也已绿暗红稀。他们原本是无意寻花的。而“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一个意外的发现,简直连听也未听说过。原因很简单:“大林穷远,人迹罕至。”此诗将“山寺”与“人间”对举,不惟有意无意将山寺比拟作灵境,同时也意在写出它的摒绝人迹。然而人们只要肯造险远,往往会有意外收获,这正是游历的一种乐趣。

“始盛开”三字已模拟出游者惊叹的神情。接下去诗人没有就深红浅紫的花色作具体描绘,却抒发自己的一番感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序文中的“时节绝晚”四字到诗中变成了活的形象。它很有意味,妙在将“春”拟人。春本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诗人从山下山上时节差异着眼,以空间范畴写之,于是春天就有了生命,居然能转移自由。这也增加了此诗的情趣。晚唐王驾《雨晴》诗云:“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与此构思同妙。

(周啸天)

更多白居易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