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译文赏析-王昌龄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7 19:24

出塞二首(其一)原文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①出塞:乐府旧题,属《相和歌·鼓吹曲》。

②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汉朝李广。汉右北平太守李广勇敢善战,威震龙城,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龙城:匈奴的政治中心地。

③胡马:指侵扰内地的敌军。阴山:昆仑山脉北支。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与内兴安岭相接。汉武帝时屯兵镇守,以御匈奴。

【译文】

今日的关塞还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的关塞,将士们远征万里塞外,至今未见凯旋。只要有卫青和李广那种将领健在,绝对不会让胡人的兵马度过阴山。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译文赏析-王昌龄作品

出塞二首(其一)赏析

【赏析1】

《出塞》是乐府《横吹曲辞》旧题,原作二首,此其一。此诗一起即十分精警--“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与“关”这两个意象中都积淀有戍卒乡愁的意绪,与下文“万里长征人未还”相照应,包含多少征夫、思妇之泪!而首句将“明月”与“关”分属“秦”“汉”,是互文手法,意即“明月”还是秦汉时那轮明月,“关”也还是秦汉时的故关,言下意味就十分丰富了。一方面可见征夫、思妇之悲自古而然,其意味恰是李白《战城南》所谓:“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犹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所谓“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包容了秦汉直至李唐,不知有多少征戍者沿着祁连山下的这条古道有去无还!另一方面,在这明月照临下的雄关,自秦汉以来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的保家卫国的活剧―秦始皇曾派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使匈奴退兵七百余里,不敢南侵;霍去病深入虎穴,击败匈奴,封狼居胥山;李广做右北平太守,匈奴呼为“飞将军”,数年不敢入侵。因此,秦汉时的边塞,也曾有过相对安定的时候。

前两句的意蕴如此丰富,蓄势十分充足,后两句也就水到渠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解道:“盖言劳师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故也;得飞将军则边烽自息,即高常侍《燕歌行》推重‘自今犹忆李将军’也。”解得极是,然此诗虽与《燕歌行》具有同样思想内容,写法则蕴藉空灵,特别是前两句无字处皆具意也。

诗中“龙城”二字,曾引起注家议论纷纷,或以为“龙城”(在今蒙古国境内)是匈奴大会祭天之所(据《汉书》),而“右北平”唐时为北平郡,治卢龙县,有卢龙军,故应作“卢城”,但旧本难改,至今绝大多数读者仍倾向于“龙城”。地名“龙城”者本不止一处,从道理上讲,“卢龙城”也可简作“龙城”;又李广为陇西成纪人,《史记·孝文本纪》载成纪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有黄龙现,以此也可称成纪为“龙城”;从感情上讲,“龙城飞将”自唐以来早为读者接受,深入人心,不可更改;从辞采而言,“龙城”何等神气,“卢城”则平淡无奇。

(周啸天)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译文赏析-王昌龄作品

【赏析2】

这是王昌龄两首《出塞》诗中的第一首。这首感慨边疆战乱不断,惋惜国家没有可用之将才的边塞诗被明代文学家杨慎誉为“神品”。

这首诗开篇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下笔,形成一种苍茫浑厚的独特意境。以古喻今,时空变换,战乱却从未中断,而万里戍边的人也大都有去无还。首句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是描写边塞的乐府诗中极为寻常的两个词语。《乐府解题》便有:“关山月,伤离别也。”可见无论征兵戍边还是表现离别思念,大都离不开“关”和“月”这两个字。而这句诗却将“秦”和“汉”这两个表现时间性的限定词加在“明月”和“关”前,寥寥两字,却带给读者辽远的时空感,气势非凡,彰显了新奇独特之处,此句足以统摄全篇。

后两句用以假设的修辞,赞扬了“龙城飞将”李广的功绩,既是对当下军中用人政策的不满,也表现了千百年来人民热切期盼飞将军一样的英雄人物出现,以平定叛乱、维护边防的心情。

诗歌之美,往往展现在貌似平凡的字上,而此诗正是用平凡的词语,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全文主旨意境,气势宏大,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因而明代诗人李攀龙褒奖它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实是合情合理。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译文赏析-王昌龄作品

更多王昌龄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