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翻译赏析-王维-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时间:2024-02-06 05:20

唐诗三百首第108首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品原文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翻译赏析-王维-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译文注释

译文一

天寒山色变得分外苍翠,秋天江水日夜缓缓流动。

倚着手杖站立在柴门外,迎风聆听那傍晚的蝉鸣。

渡口边斜映着落日余晖,村落里已升起一缕炊烟。

又遇到醉酒的狂人接舆,狂歌在五柳先生的面前。

译文二

山水清寒,色转青灰,秋天的流水啊,每天都这般鸣响着。我倚着拐杖站立在柴门之外,面临秋风,听那黄昏的蝉鸣。渡口还剩下落日的余晖,村中已经升起了一道炊烟。恰在此时,你如同楚狂接舆一般带醉而来,在我这个五柳先生一般的隐士面前狂歌不已。

注释

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宋之问曾在山麓建有别墅,后为王维所得。《新唐书·王维传》载:“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泮、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裴秀才迪:即裴迪(716年~?),唐代诗人,王维好友。

潺湲(chán yuán):水流声。

墟里:村落。

复值:又当。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翻译赏析-王维-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品鉴赏

赏析一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写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闲居于辋川期间,他与裴迪友好,常唱和。《新唐书·王维传》云:“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泮、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赏析二

此诗为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所谓“诗中有画”,前六句就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辋川秋景图来。

王维写景的最大特色,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生动而恬然。比如首联写寒山、秋水,似入图画,本是静景,但却接一“转”字,接一“潺湲”,动态便出。其时逐渐入秋,且天色将暝,则寒山的颜色自然转换,由青翠而至苍翠,这便是动态。秋水每日流淌,用水声“潺湲”,便突出此乃动水而非止水。因此首联便是静中见动。再观颈联,渡头落日、墟里升烟,本是动景,但着一“余”字,烟上着一“孤”字,却似镜头定格,在那落日将逝未逝之际,在第一缕炊烟升起之时,捕捉到一刹那恬静的静态。因此颈联便是动中见静。

动静之间,再插入作诗的主体,也即诗人自己。首联既对,颈联再对,则颔联转用散句,便显得不呆滞、不拘束--以首联之对以替换颔联之对,此亦唐人五律中常见手法。颔联云倚杖而听暮蝉,显得如此惬意悠闲,正是隐者笔触。

但是我们不得不察觉到,诗歌总体的氛围是在恬静中隐含着落寞。秋之已至,天之将暝,远山色作青灰,暮蝉做最后的鸣叫,渡头日将落尽,墟里只起孤烟,诗人置身其间,是难免会生出少许寂寞空虚之感的,而非纯粹地享受山居之乐。为什么会这样呢?尾联便给出答案,裴迪来访王维,王维以陶潜自况,而将对方比作接舆。西晋皇甫谧在《高士传·陆通》中写道:“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可见接舆并非生而乐隐,他是因为楚政无常才不仕的。陶潜亦然,自言“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这才归耕垄亩。可见王维也好,裴迪也罢,都是因对时政不满才隐居山林,其内心终究是蕴含着一丝愤懑和无奈的。

王维并非不乐于功名,倘若给予他合适的环境,他也是愿意去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来的。然而其出仕正当唐代由盛转衰之际,知交张九龄、李邕、裴敦等或被罢免,或遭诛杀,这不禁使王维灰心失望,从此但求苟全性命而已。所以我们才能从他这首相关隐居的诗篇中,读到如许失望和无奈。

赏析三

这是诗人隐居辋川与友人裴迪相互唱和之作。诗人通过描绘辋川一带山川原野的秋日暮色,抒写了隐居生活的闲适情怀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辋川,本水名,在今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王维在此建有别墅,并常与裴迪游乐其中,赋诗唱和。

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值水落石出的寒秋,山泉缓慢流淌,叮咚作响;天色渐晚,山色也显得更加苍茫。诗句并没有说出一个“暮”字,读者却感受到黄昏将至。“转”字和“日”字用得极好:山本呈静态,诗人用一“转”字,便通过颜色的转变使它有了动感;水是流淌的,诗人用一“日”字,就让人体会到水流源源不断、流动不息的永恒。短短十个字,描摹出一幅动静皆宜、音色俱佳的画面。

颔联刻画诗人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诗人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诗人靠着柴门,迎风听蝉鸣。这两句将诗人闲适的心态、超然世外的情趣,描绘得生动传神。

颈联写原野暮色。水边有渡口,陆上有村庄,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这是傍晚乡村的典型景观。夕阳是自然景观,炊烟则是人文景观,由此可见诗人在选景时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渡头余落日”一句,准确地将落日与水面相切的瞬间定格,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悠长。“墟里上孤烟”一句明显化用了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句。不同的是,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庄上空炊烟缭绕、不忍离去的情味,本诗则是以白描的手法意图展现傍晚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入空中的景象,可谓各有千秋。“上”字用得极妙,生动地写出了炊烟飘然升空的动态。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富有生机的田园风景画。

尾联赞裴迪。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暗含对裴迪的欣赏之意。这两句成功地刻画出两个隐士的形象。

全诗风光人物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堪称佳品。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翻译赏析-王维-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

字号:字摩诘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作品风格:清淡自然,辞秀调雅

诗人小传: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旋任大乐丞,因故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归长安。安史乱之前,王维累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各类主题皆有佳作,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后期诗作多描摹田园景物,再加上诗中浓厚的隐逸思想,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下开一代风气,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此外,他本人笃信佛教,诗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称其为“诗佛”。

唐诗常识

格律诗有一大忌,就是“孤平”,但是有趣的是,对于孤平的定义却始终众说纷纭。一种说法,韵句中除韵尾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且此平声字夹在两仄之间,就是孤平。也就是说,在五言中“仄平仄仄平”,七言中“仄仄仄平仄仄平”和“平仄仄平仄仄平”的句式就是孤平,必须要救。还有一种说法,不论是否韵句,两仄夹一平就是孤平,如果按这种说法,此诗首句“寒山转苍翠”为“平平仄平仄”,“苍”字就犯了孤平。其实唐人对于格律的要求还没有那么严谨,《全唐诗》中犯上述两种孤平而不救的例子很多(尤其是第二种)。

【相关阅读】

更多王维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