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位的平仄转换与表情的关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06 01:07

韵位的平仄转换与表情的关系

每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是瞬息变化的。跟随着感情的起伏变化,把它在文学语言上恰如其量地显示出来,那就有待于韵位的平仄转换。这手法,在劳动人民不断创作的实践中,早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在前章溯源到《诗经》和《楚辞》时,已经约略谈过了。这个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优秀传统,发展到了唐、宋间的长短句歌词,由于曲调的丰富多彩和声律论的普遍应用,得到多方面的启示,把音乐曲调和汉民族语言的特性,很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于是在歌词的韵位变化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奇观,对表现各种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也就具备种种不同形式,一任作者选择。这转韵的表现手法,是唐中叶以迄五代时的民间艺人不断创造出来的,从而影响到专业文人,加以提炼确定,作为倚声家的共同法则。这转韵法则,有简单的和复杂的两种,兹为分别举例如下:

1. 上片仄韵,下片换平韵例:

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门外马嘶郎欲别,正是落花时节。 妆成不画蛾眉,含愁独倚金扉。去路香尘莫扫,扫即郎去归迟。

韦庄《清平乐》

2. 单调小令平换仄例:

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

欧阳炯《南乡子》

3. 上下片平仄四换(甲)例: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4. 上下片平仄四换(乙)例:

岸柳垂金线,雨晴莺百啭。家住绿杨边,往来多少年。

马嘶芳草远,高楼帘半卷。敛袖翠蛾攒,相逢尔许难!

顾夐《醉公子》

5. 上下片平仄四换(丙)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6. 上下片平仄四换(丁)例: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韦庄《荷叶杯》

第一例,上片“月”、“灭”、“别”、“节”连协四入(亦可协上、去),显示紧促;下片“眉”、“扉”、“迟”换协三平,转成舒缓。上急迫而下缠绵,宜于表达两种不同情感的变化。第二例,“桡”和“桥”协两平,显示意态雍容;“女”、“顾”、“住”换协三仄,显示感情激动。第三例,上片“织”、“碧”协两入,“楼”、“愁”换两平;下片“立”、“急”转协两入(入可用上、去,视情感的缓急变化酌定),“程”、“亭”又换两平。这样匀称的平仄互换,先仄后平,一急一缓,恰与作者感情起伏相应,于紧促中见缠绵,是一个非常美听的调子。第四例,上片“线”、“啭”协两去,“边”、“年”换两平;下片“远”、“卷”转两上,“攒”、“难”又协两平。情调和第三例相仿,但四仄递用去、上,恰恰和少妇怀人的情感相当。这曲折委婉的内心变化,在这些韵位中是表达得异常深刻的。第五例,上片“了”、“少”协两上,“风”、“中”换两平;下片“在”、“改”转两上,“愁”、“流”又换两平。前短叹而后迂吁,于迫促中见缠绵悱恻的无穷情致,是这个曲调的特色。第六例,上片“下”、“夜”协两去,“时”、“垂”、“期”换三平;下片“月”、“别”转两入,“尘”、“人”、“因”又换三平。它的仄韵是向下透的,而且平仄韵的分量不相当,所以这四个仄韵,只起着加强音节化的作用,与前面提到的《女冠子》相同,仄韵只能居于宾位而已。

韵位的平仄转换与表情的关系

这上面所举,是比较简单的转韵例子。下面再谈比较复杂的:

1. 去平入三转兼两叠一倒例: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韦应物《调笑令》

2. 平仄四转,下片增一韵位例: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3. 上入去入四转兼两个三叠例:

温庭筠《更漏子》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4.平仄四转兼夹协例: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

李珣《河传》

5. 平仄四转,不兼夹协例:

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蛾愁不消,终朝,梦魂迷晚潮。 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温庭筠《河传》

6.去入平三转兼夹协和抛线例:

空碛无边,万里阳关道路。马萧萧,人去去,陇云愁。 香貂旧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

孙光宪《酒泉子》

花映柳条,吹向绿萍池上。凭阑干,窥细浪,雨萧萧。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温庭筠《酒泉子》

7. 平仄转夹协兼抛线例: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温庭筠《定西蕃》

8. 平仄递转,仄多于平例:

万枝香雪开已遍,细雨双燕。钿蝉筝,金雀扇,画梁相见。雁门消息不归来,又飞回。

温庭筠《蕃女怨》

上面第一例,“汉”、“漫”协两去,“汉”又重叠一次;“思”、“离”换两平;“别离”倒作“离别”转下,“别”、“绝”协两入,“别”又重叠一次。这样平、仄递转,宛转相生,用来表达曲折变化的感情,是非常适合的,所以又叫《转应曲》。第二例,上片“泪”、“思”协两去,“残”、“寒”换两平;下片“树”、“雨”、“苦”转三仄,“声”、“明”又换两平。这样均匀的换韵,恰好表现情调的一起一落;下片多协一仄,是表示感情变化时的激动状态。第三例,上片“手”、“酒”、“柳”协三上,“恶”、“薄”、“索”、“错”换四入,“错”又重叠两次,表示无穷的感叹;下片“旧”、“瘦”、“透”转三去,“落”、“阁”、“托”、“莫”换四入,“莫”又重叠两次,再一次表示无穷的感叹。这个调子,每句都用仄收,所转的又都是仄韵,与主要的短促的入声韵结合起来,显示作者心情的悲怨之极,凄咽几乎不能出声。这也是唐、宋小令中生面别开的创作,使人读了为下同情之泪。第四例,上片“去”、“处”连协两仄,“雨”隔协一仄,“连”、“前”、“船”换协三平;下片“结”、“别”、“绝”转协三入,“风”、“同”换协两平。这样错综复杂的变化韵位,也是为了增加声容之美而已。第五例,上片“上”、“望”协两去,“萧”、“桥”、“遥”、“消”、“朝”、“潮”换 协 六 平,且 多 短 句,表 示 感 情 的 紧 促 和 低抑;下 片“远”、“晚”、“断”转 协 三仄,“溪”、“西”、“堤”、“嘶”又换四平,作用和上片相仿。这是适宜于表达缠绵低抑的离愁别恨的。第六例,上片“路”、“去”协两去,“愁”字孤零零的,却和抛线一般,与下片的“楼”字结合,遥协两平;下片“窄”、“白”、“隔”换协三入,“隔”字隔着一个平收的句子,也有些像抛线的状态。这种格式,大概也只是为了音节上的错综变化,宋人是很少使用的。温庭筠的那一首,上片“上”、“浪”协两去,“萧”和下片的“宵”遥协两平;下片“索”、“寞”、“箔”换协三入。两作的韵位变换都是比较奇特的。第七例,上片发端的“别”也是孤零零的,像抛线般抛向下片的“雪”、“绝”,遥相结合;上片的“梅”、“台”和下片的“来”、“徊”共协四平。这也是显示错综变化的特殊情调。据《旧唐书·文苑传》说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他既是一个精通乐律者,那末,像上面所举《酒泉子》、《定西蕃》这一类的特殊形式,该是与这些曲调的音节有密切关系的。第八例是单调小令,“遍”、“燕”、“扇”、“见”共协四去,“来”、“回”转协两平。这种不均匀的转韵,也是与表情的变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的。且看它的前面虽然不免睹物伤情,但对着这阳春美景,还在定神赏玩;后来想到边信杳然,突转低抑情调。这都是可以从音节上体会出来的。

看了上面许多例子,可知韵位的变化和四声韵部的不同性质,在表达不同情感的关系上,占多么重要的地位。这里不过略略引出一些端绪来加以分析,以见唐、宋小令在艺术性上的丰富多彩而已。

还有一个调子中,平、仄韵同部互协的。但平或仄都有固定的韵位,与南、北曲的四声通协有所不同。例如《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

这“蝉”、“年”、“前”、“边”都在平声“先”韵内,“片”、“见”在词韵中也属同部,所以平仄韵互协,反而可以增加它的声情之美。但这两个仄韵,必须安排在两个结句上,才显得和谐有力。

还有某些小令,原用入声韵的,往往可以改作平韵。大概因为入声延长,就可以转成平声,所以倚声家过去有所谓以入作平的说法。例如《忆秦娥》,一般都是用入声韵,但宋人改用平韵的,也大有人在。且举贺铸一首:

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

我们只要把李白用入声韵的拿来比较一下,把在韵位上的入声字都改作平声,再把上、下片最末一句的仄平平仄改作仄仄平平,就成功了,情调却完全变了质。可见四声韵部,对表情的关系,确是相当重大的。

还有文人故弄花样的特殊形式,叫做什么“福唐独木桥体”,是隔句用个同样字作韵脚。例如黄庭坚用《阮郎归》调写的《茶词》:

烹茶留客驻雕鞍,月斜窗外山。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思远山。 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

这只是一种文字游戏,在艺术上,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龙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