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原文翻译赏析-史记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4 00:05

五帝本纪赞原文

五帝本纪赞

《史记》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五帝本纪赞》原文翻译赏析-史记

五帝本纪赞注释

太史公:是司马迁自称,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对史实加以评论。

尚:久远。

《尚书》:即《书经》,简称《书》,我国最早的史书,是有关尧、舜、禹史事和商、周帝王言论及文告的历史文献汇编。

雅:正确。驯:通“训”,准则。

荐绅:即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缙,插。绅,大带。古时官员腰系大带,手上插上朝用的记事手板。

《宰予问五帝德》:《大戴礼》的篇名。《帝系姓》:《孔子家语》中的篇名。

空峒:即崆峒山,在今宁夏隆德东,传说黄帝曾于此问道。

涿鹿: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山边有涿鹿城,相传黄帝和尧、舜都曾建都于此。

渐:入,到。

发明:阐发,阐述。

顾弟:只不过。弟,通“第”。

表见(xiàn):记载。见,通“现”。虚:虚妄。

书缺有间:《尚书》残缺,空白很多。

轶:通“佚”,散失。

五帝本纪赞译文

译文1

太史公说:读书人常常谈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帝,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尚书》只记载唐尧以来的事,诸子百家的著述里谈到黄帝的部分,也常常不可确信,士大夫们很难相信并转述它。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有的儒者并不传授学习。我曾西游崆峒山,北到涿鹿,东近大海,南渡江淮。所经过的地方,当地年长的人常常指着黄帝、尧、舜到过的地方讲述他们的事情,各地风俗教化本不相同,但总的来说,与古文文献所载相合的比较接近事实。我读《春秋》《国语》,它们阐发《五帝德》《帝系姓》很是明白,只不过没有深入考察,但二书所记载的事情都不虚妄。《尚书》残缺已久了,它没有记载的内容,往往可见于别的著作。如果不是爱好学习而深入思考,善于领会,当然就不易跟孤陋寡闻的人阐述清楚。我考察编次有关五帝的记载,选择那些雅正可靠的材料,写成《五帝本纪》,作为全书的第一篇。

译文2

太史公说:学者们常常谈到五帝,但五帝的时代距今已经很久远了。然而《尚书》中也只记载了唐尧以后的历史,而诸子百家谈论黄帝,他们的记述也都不太可靠,就算是有地位的长者也难以说清楚历史的事实。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有的儒家多不传授学习。我曾经西到崆峒山,北到涿鹿山,东到大海,南到江淮,各地的长者都在谈论黄帝、尧、舜的遗址,但这些地方的风俗教化彼此并不相同。总的看来,不违背古籍所记载的为接近历史的真实情况。

我看《春秋》、《国语》,他们阐述《五帝德》、《帝系姓》的内容很清楚,只是学者们没有深入考察,其实他们所记载的内容都不是毫无根据的。《尚书》里有很多散失的篇章,它所缺失的内容常常在其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如果不是喜欢学习、深入思考,领会这些书的旨意的人,本来就很难与见识浅薄的人说清楚。我将各种关于五帝的材料综合编定起来,选择其中最为正确可靠的,写成《五帝本纪》,作为全书首章。

《五帝本纪赞》原文翻译赏析-史记

五帝本纪赞赏析

本文节选自《五帝本纪》中的最后一段,主要讲述了“本纪”的史料来源以及作者的见解,也是研究《史记》和司马迁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这种“赞”类似于现在的评论,是司马迁的首创,一直被后世史书沿用。

本文是一篇言简意赅的说明性短文,是《史记》开篇第一文。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司马迁在写作此文时遇到两方面的困惑:一是要面对史料的缺乏。由于时间久远,关于五帝的文字记载少之又少。二是史料的真伪难辨。很多关于五帝的记载出入较大,而且都缺乏说服力。

由此,司马迁制定了两个解决方案:一要克服种种困难,对史料进行实地考察,搜查可靠、可信的材料;二要对现存的官方史料进行整理与研究。司马迁终于成功了,他不仅发现了民间传说和信史记载有许多一致之处,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区和各部族的文化差异,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本文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史料作出的锲而不舍的努力以及慎重的求实态度。

《五帝本纪赞》原文翻译赏析-史记

更多汉文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