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左传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3 22:35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注释

晋侯:指晋文公。秦伯:指秦穆公。郑: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中部。

军:驻扎。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市北。

氾(fán):水名,指东汜,早已淤塞,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佚之狐:郑国大夫。郑伯:郑文公。

烛之武:郑国大夫。

犹:尚且。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既:已经。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秦国与郑国之间隔着晋国,所以烛之武如此说。越,越过。鄙,边邑。

陪:通“倍”,增加。

东道主:郑在秦东边,所以说秦可以把郑作为东道上的主人。

行李:也作“行吏”,指外交使臣。

共:通“供”,供给,供应。

尝为晋君赐:曾经给予晋君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

焦、瑕:晋地名,在今河南陕县附近。

朝济而夕设版:讽刺晋国违背约定之快。晋惠公得秦帮助回国为君,曾许诺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后来反悔了。版,打墙用的木板。古代夯土成墙,两边用版夹住,中间加土夯实。

厌:满足。

阙:侵损,削减。

说:通“悦”,欢悦、高兴。

杞(qǐ)子、逄(pánɡ)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大夫。

子犯:即狐偃,晋文公的舅舅。

微:非。

因:依靠。敝:损害。

知:通“智”,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形势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来出了城。见到了秦穆公,他说:“秦国、晋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岂敢烦劳您手下的人。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土地作为边境,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何必用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实力加强,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听后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逄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冲突来代替和睦,这是不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赏析1

晋、秦两国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联合起来攻打郑国。郑国危如累卵,于是派烛之武去瓦解离间两国。烛之武围绕“郑亡利秦还是利晋”展开论述,以有理有据的言辞打动了秦穆公,不费一兵以卒便解除了郑国的危难,他的胆识、才智为后人所赞叹。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一场三国两方大战——秦、晋伐郑一触即发之际,烛之武只身来到秦营,凭借对局势的洞悉和过人的辩才,说服秦穆公罢兵休战,顷刻间分化秦晋联盟,瓦解了这场战争。高度肯定了烛之武忠于国家、不畏艰险、化干戈为玉帛的大智大勇,塑造出了一位富有计谋的说客形象。

文中把其他人物也刻画得生动传神。郑文公,平时有眼无珠,把贤人投闲置散,危急时却又抱佛脚。秦穆公,过于贪图小便宜,轻易背盟毁约。晋文公,不忘秦穆公旧恩,不肯攻击盟国,有霸主风度。

赏析2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六三○)九月,秦、晋联军围郑,集结在新郑的北面,可以随时挥军攻入都城。当时烛之武临危受命,要游说秦国退兵。烛之武向秦伯反复陈说利害关系:郑亡固不足惜,但对秦国并没有丝毫好处;存郑可以牵制晋国,否则郑国就会落入晋侯的掌控之中。其后更指出晋国多次食言,不可以信赖。烛之武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击中要害。本文主要反映了烛之武的雄辩技巧,开战国以后的游说风气。此外,本文又从对答中反映了晋文公的个性:不会忘恩负义,同时更不会袭击秦军,以免负上不仁、不知、不武的罪名,展现了一代霸主的不凡器度。

本文的文字极度精炼,连对话都可省则省。例如烛之武对秦伯的一番说辞,翻来覆去,几经转折,其实都只是烛之武自言自语,秦伯不作任何回应,最后只有一个“说”字作了断。晋文公响应子犯出兵的主张,里面蕴含着仁、智、勇的大道理,表现他的器识和远见,最后说完了,就仅以“亦去之”作结。烛之武就凭这一番话连退二国的雄师,你说奇怪不奇怪呢?至于佚之狐怎么知道烛之武有能力解围,而郑伯在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之下,只能全盘信任了,中间作者完全没有作任何的交代。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情势、剑拔弩张的杀戮战场,烛之武寥寥几句话,就化解了一场战争的浩劫,而秦晋各取所需,也都欢欢喜喜撤军走了。不过,秦穆公谋郑之心不死,两年以后,以杞子为内应,潜师袭郑,过殽,为晋伏击致败,则属后话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