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肯定对方的反驳术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3 09:37

《晏子使楚》是一篇论辩性的文章,与《唐雎不辱使命》有两点相似之处。第一,都是代表一方政治集团出使另一方;第二,都是以口头论辩为主。不同之处在于安陵君与秦王相比,是弱者;而晏子代表的齐国和楚国一样,都是大国。当使者的,国力不同,策略也有不同。唐雎处于弱势,除了口才之外,就是拼命,而晏子则可以全凭口才。

《晏子使楚》:肯定对方的反驳术

一般地说,春秋游说之士的基本修养就是善于辞令。所谓善于辞令,常常被理解为语气委婉地化解对抗,以达到缓和紧张气氛的目的。像唐雎那样不惜拼掉老命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但这不等于说,特殊情况下,游说之士就不能坚持自己的利益和原则进行反击。

晏子和楚王论辩的最大特点,就是在针锋相对的情况下,不直接反驳,而是肯定对方并将之导向荒谬,化被动为主动。

楚国和齐国同为大国,照理楚王应该善待齐国来使。可是楚王偏偏小心眼,搞小动作。先是弄了一个小门,不让晏子从大门进入。这是在拿晏子的矮个子来开玩笑,是带有侮辱性的。晏子采取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对他说:“使狗国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这话的妙处在于,第一,明白地拒绝入门,让对方小动作不能得逞。第二,讲明了拒绝入门的道理,而且是为对方考虑的道理。先把“小门”歪曲为“狗门”,又把“狗门”和“狗国”联系起来,既然是狗门,一定是狗国。这样既骂得含蓄,又留有余地。第三,让对方自己选择,自己已经化被动为主动了。如果说这就是国门,就等于承认自己国家是狗国。如果说这不是国门,就应该换一个门。这也就是说,如果坚持侮辱晏婴,就得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如果你不想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就得承认这个小诡计的失败。

有文章认为晏子的做法不太妥当。如果楚王感到被骂作狗,盛怒之下,声明说:这不是狗洞,你自己看着办吧。这样晏子就不能完成任务了。晏子应该这样说:“看来你们缺乏诚意,准备也不够,是不是我先回去,你们先请示大王一下?”这就是没有看懂晏子使楚的要义。晏子既要完成外交的任务,还要不失尊严。如果主动打退堂鼓,不仅不能完成任务,更不能在才智上胜过对方了。晏子迫使楚国方面让他从大门进入,既是外交的胜利,又是才智——特别是现场即兴应对的才智的胜利。要知道,在这种场合下,现场即兴反应是关键,需要的是急智,事后诸葛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晏子使楚》:肯定对方的反驳术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现场即兴应对,既针锋相对,又不失理路。

接下来是第二个回合。楚王说:“难道齐国就没有人了吗?把你这样的人派到我们这里来!”这是公然小觑晏子,也是带有侮辱性的。晏子所用的方法和前面的有一点相似。他本可以直截了当地维护自己尊严,毕竟自己身为齐国宰相。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说自己不行,不行的人才到不行的国家来(“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在逻辑的空白中暗含着:如果你说我不行,那就是因为你不行。晏子的语言机智,显然高出楚王一筹,楚王瞧不起人的话,都是直接讲出来的。而晏子刻毒的话,都是暗含在话语的逻辑空白之中,都不是顶撞对方,在语义表面上,是顺着对方的话说的。把对于对方的进攻,暗含在对他的赞同之中。

第三个回合,设计的情境,不但侮辱晏子,还侮辱所有齐国人。抓了一个齐国人,从宴会堂前过,说他犯偷窃罪。楚王借此由头,说怎么齐国人都长于偷窃啊。在这种情况下,晏子本来可以直接反驳楚王的逻辑错误。从一个人犯了偷窃罪,怎么能推断出全体齐国人都善盗呢?楚王的观点从逻辑上叫做以偏概全,或者叫做轻率概括。但晏子没有这样做,这有一个缺点,就是只是被动地防守,不能反击。晏子采用的方法是春秋时期游说之士和学者论辩时常用的办法,那就是类比法。

晏子说橘子生长在淮南的时候,就是鲜美的橘子,而到了淮北就变成了酸苦的枳子。品种虽然相同,但是环境导致品质的变异。从这个植物生长变异的现象,晏子引申到人类社会中来,“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这个反驳的好处是:一是说明,他本来在齐国是良民,之所以为盗,是后来变的。二是,他之所以变坏,是因为在楚国这个地方,是楚国的土地气候所致。这就不仅开脱了齐国人为盗的事,而且还骂了楚国是强盗窝。晏子没有直接骂出来,而是利用对方提供的前提推导出来的,这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晏子使楚》:肯定对方的反驳术

正是因为这样,楚王才不得不自我开脱,把晏子称为“圣人”,而且说圣人是开不得玩笑的,自己则是自取其病。这个“病”字用得很含蓄。本来他是要辱一下晏婴的,可是没有辱成,自己反倒被人家骂成狗国、不肖之国、强盗窝。应该是以辱人始,以被辱终,他不说自取其辱,而说自取其“病”。既有点服气的意思,又不过分贬低自己。楚王从文章一开始,发那么多放肆的话,都很粗野,都是送给别人话柄羞辱自己,不像个有权威有修养的王者。倒是这一句话,说得很有分寸,以退到底线为守。再没有什么话柄给晏子,让他的口才再没有发挥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