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常识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16:21

在很多人眼里,中国古代文人斯文儒雅,他们的力量体现在笔下: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而他们本身,则多愁善感,弱不禁风,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在很多人眼里,中国古代文人循规蹈矩,他们可以谏而死,却动必三省,言必三思,抱残守旧,无情无趣。

这是错觉。

中国古代文人是很男人的。古代几乎没有职业文人,文人大多出自官僚,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左徒,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长、外交部长。就是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的陶渊明,也做过八十多天的县令。历代有作为的诗人,大多都挂有或大或小的官职,举不胜举。

还有的诗人出自行伍。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军阀;范仲淹平定过叛乱;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金国占领区的起义军首领,率领义军投奔了南宋,可以说是职业军人。

还有的崇尚游侠。且不说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舍身刺秦王的荆轲;伟大诗人李白“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虽然只是诗歌,但可见其好侠崇武的个性。

这样的文人队伍,怎么会弱风扶柳呢?!

中国古代文人是可爱的。他们抚琴吟诗,也弄花赏月;他们激昂悲壮,也诙谐幽默;他们沉郁悲愤,也风流倜傥,留下许多趣闻佳话。

他们有自己的爱好。

文人爱什么?春花秋月、琴棋书画都是他们的爱好。但是,琴棋书画本是文人雅事,是广义的“文”的外延。春花秋月乃自然意象,可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却不是常伴之物。

除却自然物,文人钟爱者,虽秉性各异,也有共性,如都喜欢酒。酒对于文人,不吝于又一个人生伴侣。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是文人爱酒的宣言。

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常识

酒乃天地之间的尤物,虽也进入肚腹,但不能充饥,也不能解渴,却让很多人乐此不疲,舍其不能。上至皇帝显贵,下至乡老村野,虽然档次不同,排场不同,却少有不爱这杯中之物的。假如没有酒,人间便少了许多佳话,二十四史就会枯燥平淡许多。

关于酒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有的说就是上天造的。天上有个神仙,叫酒星,是他发现酿造了酒,传到世间,丰富人们的生活。宋代有叫《酒谱》,记载说:“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存矣”,《晋书》中也有关于酒星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五星守酒旗,天下大哺。”

不管天上酒星是不是存在,不妨碍人们茶余酒后津津乐道。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就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中无酒泉。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的著名诗句。东汉末年的孔融亦爱饮酒,“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曹操发布命令禁酒,他不同意,上《与曹操论酒禁书》,其中也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的说法。唐代鬼才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写道:“龙头泻酒邀酒星”。皮日休也有“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的诗句。

文人的创造力,在于传说也好,史实也罢,都可以随手拈来。

也有人认为酒是猿猴造的。明朝时期,有过猿猴造酒传说的记载。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娄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嬲死之。”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作中记叙道:"琼州(今海南岛)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清代的另一种笔记小说中也说:"粤西平乐(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西江支流桂江中游)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娄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看来人们在广东和广西都曾发现过猿猴"造"的酒。

现代科学证明,猿猴造酒确实存在。猿猴造的是经过自然发酵而成的野果酒,是猿猴采食野果后的派生物。古猿猴群居深山老林,把吃剩的野果放在石洼中。于是野果自然发酵,产生酒味。猿猴尝后,觉得味道极美,飘飘欲仙,聪明的猿猴便集体采摘,贮藏时果,酝酿成酒,然后集体饮酒,醉了群猴乱舞。

猿猴爱酒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采之记载。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在巉岩林木间跳跃攀缘,出没无常,很难活捉到它们。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并掌握了猿猴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嗜酒"。于是,人们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几缸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踌躇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尝,时间一久,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终于经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诱惑,开怀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乖乖地被人捉住。

古书上尽管有“酒星作酒”“猿猴造酒”的记载,但影响最大的,还是“仪狄酿酒”“ 杜康酿酒”的传说。

“仪狄酿酒”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世本》《吕氏春秋》。先秦著作《世本》、《吕氏春秋》中也都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根据这段记载,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夏禹喝了之后,觉得的确很美好。可是这位被后世人奉 "圣明之君"的夏禹,不仅没有奖励造酒有功的仪狄,反而从此疏远了他,对他不仅不再信任和重用了,反而自己从此和美酒绝了缘。

“杜康酿酒”的传说在《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上也有记载。这些书也把杜康写成是大禹时期的人。东汉《说文解字》上说得最清晰:“杜康作秫酒”。秫是高粱。古代的酒大多是高粱酿造的。至于杜康是怎样酿酒的,没有具体的记载。晋代文人江统的《酒诰》中倒介绍的比较清楚:“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不管是谁造的酒,开始大约都是剩饭放馊了,经过发酵,居然散发出香味,沿着这个思路,发明了酒。

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但大致都说明了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事实证明,人类的祖先从大自然中受到了启发,开创了酿酒的先河,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总结,人类终于掌握和完善了酿酒技术,并创造了辉煌、生生不息的世界酒文化。

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常识

中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的消费大国,自古如此。正因为这样,催生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单说酒的称谓就天花乱坠,不了解这些称呼,就读不懂古代诗词。

有以人名代指酒的,如“杜康”。最著名的莫过于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是造酒的先祖,用来指代酒恰如其分。后世善于酿造酒的,也有拿来做酒的别称的。相传刘白堕为南北朝时善酿之人,他酿制的酒用口小腹大的瓦罐装盛,放在烈日下暴晒,十天以后,罐中的酒味不变,喝起来醇美非常。后世的人就把“白堕”代指酒了。苏辙《次韵子瞻病中大雪》:“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关于“白堕”还有个故事。青州刺史毛鸿宾的携带刘白堕酿造的酒上路,遇到盗贼,盗贼喝了这种酒,立即醉倒,后被擒拿归案。当时人称赞:“不畏张弓拨刀,唯畏白堕春醪。”

有为了避讳,打隐语的,如“般若汤”。和尚们抵挡不住酒的诱惑,偶尔偷酒喝,怕菩萨怪罪,就把酒取了个隐语,也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意思。苏轼《东坡志林·道释》:“僧谓酒为般若汤。”北宋诗人谢逸在《闻幼盘弟归喜而有作二首(其二)》中有“曲肱但作吉祥卧,浇舌惟无般若汤。”的诗句。

有按酿造时间称呼的,如“冻醪”指的是冬天酿造的酒。宋朱翼中《酒经》中说:“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可见“冻醪”酒味比较薄。杜牧《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冬天酿造的酒,一般要在春天饮用,所以也叫“春酒”。《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杜甫《拨闷》:“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苏轼《洞庭春色》:“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春”为岁之首,又喻大地生机勃勃,万物更新,从而引发人们的希望与向往。所以唐宋尤其好以“春”为酒的代称。

有以颜色代指酒的,如“ 黄醅”指黄酒。白居易《尝黄醣新酌忆微之》:“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陆游《山园杂赋之二》:“赖有黄醅法,终年任醉醒。”黄酒是江南的特产,陆游是绍兴人,白居易在江南住过,二人看来都比较和黄酒。

“红友”指的就是红酒了。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常州宜兴县黄土村,东坡南迁北归,尝与单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携酒来饷曰‘此红友也’。明王世贞《三月三日屋后桃花下小酌红酒》诗云:“偶然儿子致红友,聊为桃花飞白波。”清朱彝尊《迈陂塘·答沈融谷即送其游皖口》词中则有“留君且住,唤红友传杯,青援剪烛,伴我夜深语。”的句子。

有按酒的液体形状赋予它美称的,如“流霞”“霞液”。庾信《卫王赠桑落酒答奉》:“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唐吴筠《游仙诗》:“霞液朝可饮,虹艺晚堪食。”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道虚》里记载,传说项曼都好学仙道,后随仙人上天,饮流霞一杯,数日不饥。

也有以杯器代称酒味“壶觞”。陶渊明《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白居易《将至东都寄令孤留守》:“东都添个狂宾客,先报壶觞风月知。”

至于“杯中物”“壶中物”只能算上是俗称了。陶渊明《三责子》:“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忍断杯中物,眠看座右铭。”张祜《题上饶亭》:“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

不但酒的别称多,盛酒的酒具几经演变,各式各样,名字也不尽相同。

商周时期,造酒业开始兴旺发达,这个时候青铜器制作技术已经成熟,那个时候的酒杯,是青铜器做的,根据形状不同,盛酒的有“尊”“爵”“角”“觚”“觯”“觥”等。到了秦汉,主要用木头、瓷器做酒杯,比较轻巧。这时的酒杯叫“羽觞”。隋唐之后,才开始用瓷器做酒具,这个时候酒具才开始叫杯子。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得多,唐代还出现一种酒具叫“偏提”,其形状似今日之酒壶,有喙,有柄,即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

“尊”:尊后来又可以写作“樽”,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还可以做成动物形状,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尊”,李白《行路难》“金尊清酒斗十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都提到了这种酒具。

“爵”: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把手,流与杯口之间有柱,下面有三条腿。柳宗元《咏荆轲》中有“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的句子,罗隐《暇日有寄姑苏曹使君兼呈张郎中郡中宾僚》诗:融酒徒夸无算爵,俭莲还少最高枝。

“角”:角的 形制与爵相似,但没有流和柱。商周时喝酒,器具也是有尊卑的,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酒具。“角”供下等人饮酒,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觚”:觚分为三段,上面和下面都是喇叭状,中间细腰。上面的喇叭状里是盛酒的,下面圈足是为了支撑。整个容器细长。唐代许浑《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相欢一瓢酒,明日醉西楼。苏轼《答孔周翰求书与诗》:拨弃万事勿复谈,百觚之后那辞酒。

“觯”:觯的样子比较像瓶子,整体比觚要粗,但没有觚高。觯一般有盖子。鲍照《拟古(其五)》:呼我升上席,陈觯发瓢壶。

“觥”:一般的觥是腹椭圆的,上面有提梁,底部有圈足,盖子是兽的形状,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诗经·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唐 杜牧 《题禅院》诗:“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用觥船形容酒杯很大。

“羽觞”:羽觞又称羽杯、耳杯,简称觞。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羽觞的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象鸟的双翼,故名“羽觞”。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钱起《陪南省诸公宴殿中李监宅》:壶觞开雅宴,鸳鹭眷相随。

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常识

饮酒图的是情趣,喝的是气氛,所以古人喝酒,不能随随便便地喝,要有许多讲究。

饮酒第一讲究饮人,就是和谁一起饮酒。所谓“相逢意气为君饮”“酒逢知己千杯少”,一起饮酒的人,要脾气相投,性格相合,最好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的知己故交。譬如杜甫和李白交游,诗酒唱和,二人性情相投,相交甚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后来回忆起来,感叹“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怀念之情溢于笔端。

饮酒第二讲究饮地,就是要选个有情调的场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花下饮酒,没人陪也喝得那样高兴。“今日就花始畅饮,座中行客酸离情。”好像没有花,就喝不尽兴似的。可见花间是饮酒的好地方。除了花间,还有竹下。“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有竹相伴,酒也感到清凉。“满酌香含北砌花,盈尊色泛南轩竹。”一边是花,一边是竹,富贵幽雅。“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竹林七贤居竹林,善饮酒,更是被推为风流潇洒。高楼上也是饮酒的理想场所,王勃参加滕王阁酒宴,写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高楼饮酒,把酒临风,或意气风发,或怀人思乡,都别有风味。还有船上。苏东坡在赤壁的船上和客人饮酒,写下前后《赤壁赋》,白居易“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才想起召唤琵琶女。其实幽馆、名山、荷亭,这些雅致的地方,都可以衬托出饮酒的品位。

饮酒还要讲究天气,叫饮候。“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下雪天,寒冷、清闲,难免勾起喝酒的欲望,再点燃红泥小火炉,酒香飘过,一派温馨气象。如果雨雪新停,也要喝上两杯,图个心情舒畅。元代无名氏的散曲《消遣》:“一溪流水水溪云,雨霁山光润,野鸟山花破愁闷。乐闲身,拖条藜杖家家问。问谁家有酒,见青帘高挂,高挂在杨柳岸,杏花村。”雨停了,就一家一家挨门讨酒喝,也算是酒道高手了。晚上,一弯明月挂在天上,饮酒赏月,是文人雅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说是月下饮酒有感。李白的《月下独酌》,如果没有明月相伴,就没有了酒兴,没有了诗兴。还有晚凉,清风徐来,无酒不爽。“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其实喝酒喝得是心情,心情好,刮风下雨、寒来暑去,都能够成为饮酒的理由。

古代诗词中的酒文化常识

喝酒要喝出情趣,酒桌上的人就要有一些互动,大家坐在一起喝闷酒是不成的。古人为了丰富酒文化,想出各种各样的互动方式,叫酒令。通行的情况是:与席者公推一人为令官,负责行令,大家听令;违令者、不能应令者,都要罚酒。

射覆:李商隐“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射覆,就是一种古老的酒令。很多人看见这两个字,以为类似于射箭一类的游戏,其实,没有那么粗野,是很文雅的游戏。射,这里是猜的意思。覆,隐藏的意思。射覆,说白了就是猜谜。

最早的射覆,是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后来文人介入后,觉得太没有技术含量,就加入了文字游戏,用相连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错的,要罚酒。清代俞敦培专门作《酒令丛钞》,集中了清朝之前的酒令,谈到射覆时,他写到:“然今酒座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类此。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 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这基本上说明了射覆酒令的玩法。《红楼梦》里也记载了射覆的酒令,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写到姐妹们饮酒时玩射覆游戏。探春覆了个“人”字,宝钗说“人”字泛的很,探春又覆了一个“窗”字,两覆一射。宝钗见席上有鸡,便射着探春用的是“鸡窗”、“鸡人”二典,即覆的“鸡”字,因而射了一个“埘”字。探春一听,知他射着,用了“鸡栖于埘”的典,二人一笑,相互会意,各饮了一口门杯。再如,李纨覆了一个“瓢”字,概用了“瓢樽空挂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烟射着,说了—个“绿”字,概用了诗句“愁向绿樽生”的典。二人才会意,各饮一口。

掷骰:掷骰是民间常见的游戏,主要用于确定输赢。骰子又叫色子、投子,古时也称为“博齿”,现在打麻将时,常通过掷骰确定抓牌次序。掷骰作为酒令,也属常见,白居易《长庆集·就花枝》诗云:“醉翻衫袖抛小令,笑值骰盘呼大采。”《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宝玉要行令,麝月笑道:“拿骰子咱们抢红罢。”所谓抢红,即是掷骰为戏,以所得红点多少定胜负,负者罚饮,故名曰抢红。

酒筹:筹,也称算筹,是用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在筹上刻写各种令约和酒约,就变成了酒令。行令时合席按顺序摇筒掣筹,再按筹中规定的令约、酒约行令饮酒。酒筹在古代酒令史上非常有影响,晋稽含《南方草木状》有云:“越王竹……南人爱其青色,用为酒筹。”唐王建《书赠旧浑二曹长》一诗中称:“替饮觥筹知户小,助成书屋见家贫。”白居易《长庆集·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亦云:“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宋欧阳修《文忠集·醉翁亭记》写云:“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也说及酒筹。

击鼓传花:击鼓传花也是大众化游戏,用在酒桌上,就成了酒令。击鼓传花酒令游戏的玩法是,取一枝花为传递之物,专门设置一人击鼓,随着鼓声的节奏、速度,依次循环传递令花,鼓声停止后,花落谁手,就要被罚酒一杯。宋代范成大《上元记吴中节物》诗有“酒垆先迭鼓,灯市早投琼”的句子。北宋胡仔《水龙吟·以李长吉美人梳头歌》填词云:“理云裾下阶,含情不语,笑折花枝戏。”《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有:“风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这里所说“春喜上眉梢”就是“击鼓传梅”的雅称。利用“梅”、“眉”谐音,将“传梅”说成“春喜上眉梢”。

对句:酒席筵行令,常见联对的形式。形式是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对下联,对不出则罚酒。还有一种形式是限定题目,每人作一副对联,作不出者罚饮酒。如,宋时苏洵家宴行酒令,限以“冷香”二字联对,此令要求上下联句尾分别是“冷香”二字。唐代传奇故事也有关于对句的动人故事。据《申屠澄》记载: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 郑风· 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流觞:流觞亦称为“流杯”、“传杯”等。古代三月三日是上巳节,东晋永和九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当时的名士文人,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他们取一片荷叶,把酒杯放在荷叶上,从上游顺流而下,杯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要即兴赋诗饮酒。这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从此曲水流觞称为酒令。唐代杜牧《和严恽秀才落花》:“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说的就是流觞。流觞是古今最风雅的酒令之一

古代酒令还有很多,有些在诗词中多有表现,有些表现得少,但被记录在其他形式的文字中。无论哪种酒令,都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独创。酒令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提高了宴饮的文化品位。

通过诗词,我们可以领略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正因为源远流长的酒文化,诗歌的长河中,才美酒飘香,醇厚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