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口舌之辩的优势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3 09:37

一般《战国策》表扬的策士,都是面临强势,而自己处于弱势的情况,要取得胜利,通常凭借现场口头表述的机智,用软化的办法,让对方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化劣弱为一时的强势。然而这一篇中,唐雎取得胜利之道的方式却与之不同,面临的形势也不尽相同。

《唐雎不辱使命》:口舌之辩的优势

首先是,强者一方向弱者一方让出很大的利益。用五百里方圆之地换安陵五十里之地。安陵是魏国的一个附庸小国,魏国相对于秦国很弱,已经被秦国灭了,何况安陵。秦王这样做表面上是亏本生意,实际上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安陵君当然知道,世上没有强者向弱者求着要做亏本生意的,便老老实实地回绝了。安陵君也不是完全不会说话。他没有正面去怀疑秦王的动机,而是先把秦王奉承了一下,说“甚善”。拒绝的理由,不是自己不愿意,而是“受地于先王”。在这一点上,秦王和自己是一样的(也是受地于先王),让他不好直接反对。哪怕是他心中不高兴,却不能公开反对。

然而霸权得罪不起。顶撞了秦王以后,还要善后解决,于是就有了唐雎的出使。唐雎面临的任务是很艰巨的。要平秦王的气,还没有什么好的交换条件去讨秦王的欢心。

一见面,秦王就露出杀机。说:“本来我灭魏、韩两国的时候,安陵小国,方圆五十里,灭掉也会不费力气。只是觉得安陵君是长者,就没有在意。我拿出十倍的土地来换,你们居然不答应。这不是瞧不起我吗?”霸权主义者的话语,也是有技巧的。一,他不说自己有野心,而说自己有道德心,尊重长者。二,心存仁厚,以十倍的土地换一点小地方。三,说对方瞧不起自己(“轻寡人与”),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上。表面上是低姿态,实际上以守为攻,暗藏杀机。本来可以灭掉你,现在你又得罪了我,暗示完全有动武的、不讲理的条件。

唐雎出使的目的是来缓和一下矛盾,却碰上秦王一副咄咄逼人不讲理的姿态。对于一般的游说之士来说,这时只有说好话,力求妥协的份。但是,处于弱势的唐雎这时却强硬起来:又一次把安陵君的理提出来,“受地于先王”就应该“守之”。这样针锋相对,形势肯定要僵,矛盾肯定更加激化。他还不满足,又加上了一句,不要说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也是不成。不留余地主动去刺激强者,不怕秦王发火。

秦王怒火中烧,以“天子之怒”来威胁。言外之意,就是要动武了。秦王问他知道不知道“天子之怒”,唐雎明明是知道的,却说不知道。这是反挑衅,表现的是唐雎的无畏。秦王给“天子之怒”下了一个定义:“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杀这么多人都是家常便饭,何况你唐雎一个。

摆在唐雎面前的形势是严峻的。这时,他是绝对的劣势,且面临着绝对的残暴。但唐雎的特殊之处在于,干脆也跟秦王来硬的,而且硬就硬到底。硬不能在行动上,而在语言上,他从秦王的“天子之怒”中拿出一个“怒”字,针锋相对,提出一个“布衣之怒”来。

《唐雎不辱使命》:口舌之辩的优势

这在辩论术中,属于把对方的概念偷换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常用的手段,就是重新定义。同样是“怒”,对方有,我也有。秦王作为辩论者,他给“布衣之怒”下了一个定义,把它说得微不足道。那不过是披头散发,呼天抢地而已(“免冠徒跣,以头抢地”)。既没有什么自卫能力,更没有什么进攻的威慑。但是,唐雎却反驳了这个定义:那不是“布衣之怒”,而是“庸夫之怒”。真正的“布衣之怒”也是同样有威胁力的: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这就是说,大家都不讲理也好,老命也不要了,我今天就和你拼了。虽然在远距离,你能流血千里,杀人百万,但近在咫尺之间,你我大不了一起完蛋。

一般情境下,弱势者谈判是不能硬的,但当遇到暴君,软了没有用的时候,干脆就拼死一硬。果然,秦王在精神上被压倒,反而妥协了,开始圆场,说何必这样认真呢,还奉承了唐雎几句,说:“韩国和魏国那么大都亡在我手里,安陵国不过五十里,之所以幸存,完全是因为有先生这样的人啊。”

唐雎之所以能以硬对硬,从弱势转化为强势,完全是因为特殊的地理关系——和秦王近在咫尺。因为无畏,所以才能从容辩论。他在辩论中,对核心概念进行了三度转化。先把秦王的“帝王之怒”,转化为“布衣之怒”。然而又把秦王歪曲的“布衣之怒”转化为“庸夫之怒”。最后,又把“布衣之怒”转化为现场的威胁。这是唐雎勇气的胜利,也是唐雎辩论智慧的胜利。

但是,弱势变成强势,只限于五步之内。秦王的妥协,是真的吗?一旦离开了五步之内,秦王的优势就强大了,唐雎的优势也就迅速转化为劣势。他的命运,安陵国的命运,就将危若累卵了。

《唐雎不辱使命》:口舌之辩的优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唐雎的胜利只是暂时的,甚至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本文题目是“唐雎不辱使命”,他本来的任务是讨好一下秦王,让他不要过分生气,缓和一下矛盾,而结果则是秦王可能更加怀恨在心。那么,唐雎是取得了胜利呢,还是种下了祸根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战国策》的作者,在这一点无疑是过分强调不畏强暴,口舌又伶俐而已。最后,不要说安陵,整个六国都被秦国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