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19:51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自唐·杜牧的《江南春》,原文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原文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辽阔悠远的江南,千里一览无余,到处是莺歌燕舞的蓬勃气象,丛丛的绿荫,簇簇的花红,相互影印在山水间,美不胜收,那临水而居的村庄,依山而靠的城郭,随处可见酒旗招展在嚯嚯风中,飘荡纷繁芜杂,多么地令人向往不已。

这样的春景中,这样的热闹里,不由地想起那些朝朝代代兴建的庙宇,在历经风雨后,仍然还屹立的四百八十座寺庙,哪些苍老了时光,哪些古朴了岁月,哪些愈发日久沉香了,哪些还在演绎历史风云的继续,一切朦胧、迷离在春日的烟雨苍茫中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处赏析

赏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江南,在水乡,在柳绿山青各色映照下的万紫千红中,江南美,美在千姿百态,美在柔情似水,还美在寒烟碧翠的一幅幅画卷中。江南的美,如诗如画是美,小桥流水是美,山野村郭是美,楼台烟雨是美,瓦灰色的墙垛和瓦灰色的天是美,庭院残垣夕照亦是一种残破的美。江南美,还美在诗人们的徽墨下,一点点泛起清香沁脾。不管是在江南江北,千山万水都飘红挂绿,处处莺啼声声,依水而居的村庄,靠山而立的城郭,还有迎风招展的酒肆旌幡,微微飘扬着。这江南真美。江南的美,承载着千百年来沧桑、变幻的洗礼,一座座清静古朴的寺庙,虔诚在历史烟云中多少年了,经过风雨交错的荡涤,历经朝代更替的风云变幻,却无法改变的内蕴之美,是江南独有的气质美。

“古寺”、“烟雨”、“曲径”、“花木”、“山鸟”、“钟声”、“绿树”,许多与通幽意境相辅相成的丽词清句,都成为诗人们笔下竞相择选的优美词汇,都成为山水诗中的特定主角,人人用之,字字达意,蕴育的内涵却未尽相同。

唐代诗人常建有一首题壁诗《题破山寺后禅院》,诗道: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欧阳修曾评此诗颔联:“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没有亲临其境,切身体会,不能效仿之,精髓之处,实则心灵之花,无人能替代当时意境中。可见,由心而发多么地重要,这首题壁诗是不是这样的呢?随着诗人的脚步和心绪慢慢走进去,看看怎么样的初心下朴素着一颗怎么样的真实情怀。他说,清晨一大早,我便去了这座古庙,那旭日初升,太阳刚好照着寺庙的树林子。这里的“高”是指高高的林子吗?据说,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这里的“高林”兼顾了对寺庙的颂扬之意,佛堂光照,有一种敬畏的虔诚。穿过一条幽静的小路,路旁竹林蓊郁,清幽地通向后院中去了,原来在禅房的深处啊,一派茂密昂然、花木丛生,这美妙静怡的环境令人如痴如醉中。远眺处,一座山,山上披着金色的霞光,在霞光映照下,雀鸟们欢快愉悦地在自由飞翔着,有“鸟鸣春涧中”的异曲同工之妙,皆山空、鸟欢。这般美妙下,走近清清的潭水边,潭水中天地、身影俱在,空明而清澈,似又什么都不在的恍惚。此时,万物寂静,声响寂灭,只有远处不经意传来一声声寺钟的回响余音环绕中。

写寺庙,写清晨的寺庙,写寺庙里行行进进中觉悟,是最难写意的,古寺之幽,幽在禅意,古寺之庄严,严在也有生命的活泼,古寺之空,空在一物一景中,古寺的古朴和佛性,全然在物象的内里延伸中体现个中的况味,诗人也在这样的纯净透彻里开悟了人生的真谛,对于隐逸、礼佛、参禅的想法更加明朗、清楚了。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白居易的《遗爱寺》,也有着同样的心境。“手中摆弄着一块小石头,诗人坐在一条小溪旁,小溪旁边的是一座寺庙,寺庙旁有一条开满花儿的小路,沿着这条路径,一路上行去,随时可倾听到鸟语们的啼叫,可以闻见泉眼细语声声潺潺地在流动。”这首诗妙在诗人用意简单,描写简单,章法也简单,却表现出了一花一世界的空、静、透,随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石”、“溪”、“花”、“寺”、“鸟”、“泉”,几个特别独立单薄的字,经过诗人的嫁接组合,却有妙手天成的自然之效,黏合无缝。

“花木”、“小径”、“鸟”、“钟”、“林”、“泉”等字词,在抒写庙宇的古诗词中出现频率更高,其表达出的意境更符合古寺的超脱之美,别于对俗事尘世的描摹。

不食人间烟火气,写古寺山庙的古诗词极少,能与《题破山寺后禅院》媲美的就更少了。不过,唐朝诗人中,还是不乏将寺庙和山水写意得生动清幽的。王维《过香积寺》诗道:“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崔颢《游天竺寺》中说:“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阳晓。涧泉争喷薄,江岫相萦绕。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小……鸣钟集人天,施饭聚猿鸟。洗意归清净,澄心悟空了。始知世上人,万物一何扰。”张祜《题杭州灵隐寺》诗云:“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白居易写意《云居寺孤桐》曰:“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山僧年九十,清静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棵青桐子。”通禅礼佛之人,诗歌中往往浸透着一种透亮的清洌,能让人沉静下来,也能使人沉浸其中,心醉不愿醒来。

寺庙在山水中,走进山水的深处,或在不经意间,远远地有轻轻的寺钟一阵阵传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处赏析

安静地栖息,诗意地栖息,有一处桃花源,便是最真最美最朴实的写意。这就是古代诗人诗词中的乡野山村了。这些诗歌多来源于最现实中底层的生活写照。《过故人庄》便是其中的代表。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说:“我的一位老朋友煮好了米饭,弄了烧鸡,他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他家在乡下农家中。这里的邀请正是一种亲密走访时的自然之态,说明这样的邀请或许不止这一次。朋友的家绿荫树木环绕,青山横斜在城郭外,这是一幅绝佳的水墨丹青,不经意间就点墨几许。对着一块苗圃,两人斟酒喝开了,边喝酒,边探讨庄稼、菜地,一幅乐融融的友情图跃然纸上。这二人喝了还不尽兴,再次约定哪一天再见面,再喝酒。喝什么酒?菊花酿造的就好啦!”孟浩然将最为平淡的乡村邻里之间走访,描写得朴素、淳厚,“故人”、“田家”、“绿树”、“青山”、“桑麻”、“重阳”、“菊花”,这些本来很常见的词汇,经过诗人的加工、组合,又达到了另一种亲近效果,犹如眼前,引发共鸣。

古诗词中,描写乡里农村邀约聚会的诗歌尤为少见,孟浩然擅长这种朴实无华的文笔,在林林总总的诗歌派系中独树一帜。闻一多评此诗:“淡到看不见诗。”

孟浩然的世界里多有山村的朴素美好,同样,隐居南山下的陶渊明,一首《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朴拙情怀,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农家写意,同样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独特韵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在南山下过着隐居的生活,耕作劳动,吟诗作赋,样样件件都没落下。文人也,农民乎?或是,或都不是了。随心所欲地看待,自然而为地行之,这就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给予后来人营造的一块“悠悠见南山”的一亩三分地。

陶渊明做农活,种豆了,他种在什么地方呢?他自己的“自留地”——南山下。好吧,做一个农人,先播种、常护苗、善修剪、勤除草,方能有好的收成,来看看陶渊明是怎么开展农活的呢。“草盛豆苗稀”,我们看不到他如何耕作,不过已然看到了耕作的结果,杂草茂盛,豆苗稀疏,这农作物似乎长势有点差强人意。本该肆意地生长,却被野草占去了地盘啊。陶渊明俨然不熟悉农务活路和作物的生长规律。眼看这样的情形只可能歉收,不行啊!须得想想办法。于是,他早晨起床后,便将除草当成了当日的重要事情来做。这里的“理”字尤其好,说明陶渊明对此事正努力尽心中,但是,毕竟不是真正的农人,陶渊明认真地干到月亮出来了,才扛上锄头把家返。而由于“业务”的不熟,导致劳作时间延长,可是,这样的懊恼并没有在他的身上体现一丝一毫,反倒是心情愉悦,邀一轮明月清辉同行,这种情怀是何等浪漫与逍遥。那罅隙里长长的草木带露,沾上了衣裳,这衣裳有什么可惜的,只要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没有打扰此刻美好的心情就行。

全诗句句朴实,文风、文笔,皆不加修饰,平淡意简,却又在简单中蕴涵了世间天理之道,一个“愿”字,便是他出世的全部真实想法,“愿”或“不愿”,不是谁能强加的,包括社会、压力、人事、境遇等等,也不是谁能改变的。唯有一颗朴实、单纯、安静的初心,才能保证生命的真实和生活的恒定,那就是自己想要的日子,心内愿意,说好,那就好了。

农家与山寺皆拙朴,而农家与山寺外面的世界,它们毗邻的山水风光还是有些微区别。农牧牲畜在农村常见,但不会出现在寺庙之中。钟声木鱼是寺中必备,但农家不一定有。不过,小溪、清泉、飞鸟、竹林、花红,这些清新的景物,山村和山寺一般皆有。

上方鸣夕磬,林下一僧还。密行传人少,禅心对虎闲。

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旧识窗前桂,经霜更待攀。

“林下”、“青松”、“古路”、“白月”、“寒山”、“桂花”,诗人们似乎众口一词,都喜爱将这些美妙的词汇镶嵌到诗歌中,因为感触,因为情景,因为笔法,也因为个人的经历与侧重点,一样的词汇表达出来的意境却大不相同,树林有密的,也有疏的;青松有幽静的,也有微微风中的;古路有荒僻的,也有情趣盎然的;白月有迷蒙的,也有皎洁的;寒山有遥远的,也有近在眼前的;桂花有暗香浮动的,也有幽幽传来的,每一种描写都是每一个奇妙的姿态,这就是中国文字的魅力所在,也是大千世界物象的魅力感悟,形形色色,高高低低,远远近近,都是一重山水一重天,在美好在诗人的笔下竞相呈现,美不胜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处赏析

更多杜牧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