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之圣的唐诗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06:39

好景不长,杜甫在成都的日子过得并不顺遂,甚至再次陷入了窘迫的境地,因为他的靠山严武年纪轻轻就病死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后果就是: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诗中之圣的唐诗故事

诗穷而后工,读之令人鼻酸。如果诗到此处就戛然而止于自伤自怜的话,杜甫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已,但就在这样的苦境中,他能想得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正是这种推己及人、胸怀天下的境界,使得杜工部拔地而起、超越众人,最终被封为“诗圣”。

然而,就是这样一首人人都能由此看出杜甫当时境遇的诗歌,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却被摩登文人郭沫若先生解读成了“杜甫是大地主”的证据。因为一般百姓屋上只有一重茅,而杜甫的屋上居然敢有三重茅,定是大地主无疑!在那个年代,“大地主”可不是今天被人艳羡的土豪,而是应该被打倒再狠狠拳脚乱捶的破鼓。在那个理性与良知被狂热吞噬的时代,有此奇葩言论不足为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但本人不敢苟同!即使无法成为为真理辩护的勇士,至少选择沉默,而不是积极地为罪恶推波助澜。

杜甫居蜀期间,梓州刺史段子璋发动叛乱,自称梁王。成都大将花敬定攻克绵州,斩杀段子璋,自以为功劳盖世,居然僭用天子礼乐。杜甫因此写了一首《赠花卿》进行委婉的讽刺: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诗中之圣的唐诗故事

“只应天上有”就是按礼制仅皇家才能使用的礼乐。诗评家们都赞扬此诗婉转含蓄,是诗中上品,但花敬定这种粗人哪里听得懂?不听诗圣的规劝,自然不会有好结果。段子璋的残部溃逃,花敬定率兵一路追剿,因为骄狂大意,反被叛军斩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两句流传到今天,反而从原来的讥刺贬义变成了对第一流音乐的褒义形容了。

唐代宗年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自缢身亡,其部将李怀仙斩其首归献朝廷,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不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气呵成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诗的十之七八都是写愁,而此诗欢乐奔放、酣畅淋漓,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虽然杜甫急于返回北方故乡,但是他生活窘迫、路费无着,又过了好几年才勉强动身。路过岳阳时,年老体衰的杜甫登上张说修建的岳阳楼,凭栏远眺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想到安史之乱虽然已平定,但国家元气大伤,吐蕃又来侵扰长安,北方烽火连绵,苍生依然多灾多难,不免感慨万千,写下了人称“盛唐五律第一”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回乡走的水路,因为囊中羞涩,连上岸住宿的钱都没有,只好吃住都在船上。但一路漂泊的杜甫最终也没能够再次踏上家乡的土地。他在长期饥饿之后,正好遇上朋友送了一顿难得的牛肉白酒,很可能是因为暴饮暴食而胀死的,也可能是因为牛肉腐败变质却不舍得丢弃,继续食用而中毒身亡。总之,一代文豪就这样陨落了。这种遭遇常让人感叹“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人”。

诗中之圣的唐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