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勇退的唐诗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12 06:05

既然前文提到本人非常欣赏的范蠡,就请允许我多说几句。

激流勇退的唐诗故事

大多数人可能只记得范蠡献西施给夫差的“美人计”,其实他的功劳远不止于此。范蠡不但亲身陪伴越王勾践在吴国度过了最艰难、最危险的人质时光,在杀机四伏的环境中察言观色、建言献策,走钢丝一般地保护了主公的安全,还在勾践回到越国后辅佐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九术灭吴。更为难得的是,自古以来开国兴邦的功臣多矣,但像范蠡这样深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道理且能够见机而去的君子,在我看来一只手就数得过来,可见他的智商、情商都到了何等高度。他砸掉自己的公务员铁饭碗之后,远走异国下海经商,很快成为富可敌国的陶朱公,充分证明了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不知道这会不会让今天一些本来不适合却硬要去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公务员的年轻人有所感悟。

在一只手就数得过来的君子里面,和范蠡的智商与结局相似的就要数汉初名臣张良了。他家祖上五代人都在韩国为官,韩国被秦王嬴政灭掉以后,张良并没有甘心做暴秦的顺民,而是一心要替祖国复仇。他寻访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大力士,让其手持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在博浪沙甘冒奇险,飞椎袭击出巡的秦始皇,可惜击中的是旁边的副车,这就是成语“误中副车”的来历。文天祥在《正气歌》里赞叹道“在秦张良椎”。险些丧命的始皇帝气冲斗牛,大索天下,张良只好隐姓埋名逃亡,后来辅佐刘邦灭秦,并在鸿门宴上保住了深陷险境的刘邦的性命。

张良不但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成功,而且能够与时俱进。刘邦的谋士郦食其曾经献计,复立六国王族之后人来收买人心,对抗项羽。大老粗刘邦拍手称赞,命人速速刻制六王印玺,让郦食其带去各地分封。郦食其还没有出发,张良正好外出归来,听刘邦说了这个打算,立刻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双筷子,连比带画地讲了其中的利害关系,阻止这个开历史倒车的计划。刘邦茅塞顿开,下令立即销毁已经刻制好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战略错误,否则中国只怕还要再次陷入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几十甚至上百年。

张良刚刚跟随刘邦时,处心积虑地只是想要恢复父母之邦韩国,但随着世易时移,他敏锐地意识到时代的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不故步自封。张良劝说刘邦维持大一统政权,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汉朝建立后,张良因功封为留侯。他跟随刘邦多年,深知他猜忌的性格,既然伴君如伴虎,不如距离产生美。知道在危险的政治博弈中该如何做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是所谓“知易行难”。但张良视功名富贵如浮云,明哲保身不问朝政,赢得了刘邦和吕后的信任和尊重。后来萧何下狱、韩信被杀,张良成为“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位能够善始善终的人。

激流勇退的唐诗故事

至于范蠡所行的美人计,也不是吴国灭亡的主因。唐末五代时期的罗隐有首《西施》,言简意赅,很有说服力: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把吴国灭亡的主因归咎于中了范蠡美人计的人,若不是思维过于简单,就是存心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责任。夫差在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的骄傲自满才是主因。历代农民起义一旦成功,从乡下进城以后的表现也与此类似。何况自古明君皆有宠妃,人家也没因此亡国,关键是要在美人与江山之间把握好平衡。把没管理好国家的错儿归咎于女人,这种论调也太给男人丢脸了。

激流勇退的唐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