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吕·赏花时》题林黛玉葬花图原文赏析-清代杨恩寿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16:07

【仙吕·赏花时】题林黛玉葬花图作品原文

【仙吕·赏花时】题林黛玉葬花图

杨恩寿

〖赏花时〗云影潇湘暮霭开,雨渍残红衬绿苔。

绾不住柳线放春回,枨触著这蕙性莲胎,怕儿女收场一样哀。

〖幺篇〗再休要百尺花幡浪翦裁,再休要三首清平苦费才。

收拾了玉骨锦尘埋,怕明年花发时这葬花人何在,则教人哭倒锦妆台。

《仙吕·赏花时》题林黛玉葬花图原文赏析-清代杨恩寿散曲

【仙吕·赏花时】题林黛玉葬花图作品赏析

这是一篇题画之作,题的是《林黛玉葬花图》。

第一支曲子开始并没有直接切入到葬花主题,而是对林黛玉居住的环境以及她的行为心理作了一个简单的描绘。“云影潇湘暮霭开”,“潇湘”指黛玉的住所——潇湘馆。云影暮霭让潇湘馆笼罩在比较低沉的氛围之中,让人觉得不明朗。虽然末尾有个“开”字,但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雨渍残红衬绿苔”,联系上句看来,之前应该是有一场风雨,此时尽管雨停了,但风雨打落枝头的花蕊,落红遍地。在雨水的浸渍下,残败的花瓣更显得柔弱无依。花瓣上的雨珠也宛如佳人脸上的泪珠一般,而同样被雨洗过的绿苔却越发显得碧绿了。两相比较,这花瓣反倒成了绿苔的衬托,主次颠倒,恰恰应了宋李易安的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想必对月伤心、临风洒泪的林妹妹看到这幅景象又该伤心了吧。接着作者又写到了《红楼梦》里黛玉放风筝一事。风太急,小丫头绾不住风筝的线,黛玉索性就将风筝放飞了。风筝飞走了追不回来,春天逝去了也唤不回来,女子美好的韶光也如同手中抓不住的风筝一样,一去不回头。由景触心,碰上原本就蕙质兰心、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就更是感慨良多了。“怕儿女收场一样哀”,联想到自己飘零的身世,联想到与宝玉前途未卜的爱情,她心里涌起一阵悲苦,就怕两人的结局会像那飞走的风筝一样悲剧收场。

后曲是就黛玉葬花这一行为来抒写的。一开始就是两个11字长句,两个“再休要”顿时将人物那种决绝、哀痛、不堪回首的情态刻画得令人动容。再也不要提什么巧手施展,云锦花旃随意剪裁,再不要说什么心思聪慧,才华过人,到头来不过是场空罢了。不如趁着自己还能为这些残花尽一点力,“收拾了玉骨锦尘埋”,将落瓣捡拾起来用锦囊装好埋在土下,日后随土化了。这让我们联想到黛玉的《葬花词》中提到:“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不希望质香雅洁的花朵陷于肮脏之中,这也是林黛玉不屈从于世俗、孤高傲洁的精神品格的象征。“怕明年花发时这葬花人何在”,花落有自己来收埋,那有朝一日自己死去有人收葬吗?“我”今年尚可以葬花,但明年呢?明年自己还活在这世上吗?“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哀音凄楚,黛玉不是在葬花,而是在葬她自己。想到这些,“则教人哭倒锦妆台”,不免痛哭失声,再难支撑。

同其他咏“黛玉葬花”的散曲比较,杨恩寿这两支曲只能算平平之作,其中表现黛玉的身世感伤还不够深沉激切。但作者在选词上有所斟酌,亦能紧扣主题。曲中关于林黛玉的一些事迹的融入比较自然、贴切。

(王燕)

《仙吕·赏花时》题林黛玉葬花图原文赏析-清代杨恩寿散曲

【仙吕·赏花时】题林黛玉葬花图作者简介

杨恩寿(1834—1891),字鹤俦,号蓬海,又作朋海、坦园,别署蓬道人,湖南长沙人。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举人,光绪初授盐运使,迁湖北候补知府。少有大志,运蹇不遇,尝游幕武陵滇南。一生善诗文,工作曲,著述除《姽婳封》外,还有《桂枝香》《麻滩驿》《桃花源》《理灵坡》《再来人》(合为《坦园六种》)。戏曲论著有《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散曲有《坦园词余》,存小令1首,套数10套。

《仙吕·赏花时》题林黛玉葬花图原文赏析-清代杨恩寿散曲

更多杨恩寿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