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吕·甘州歌》烟波渔隐原文赏析-清代秦云散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7 15:50

南【仙吕·甘州歌】烟波渔隐作品原文

南【仙吕·甘州歌】烟波渔隐

秦云

〖甘州歌〗悬罾晒网,趁溪流红浸,十里斜阳。

生涯可寄,全家同载何妨。

一篙撑破桃花浪,数艇闲维杨柳塘。

[合]身自逸,态欲狂,轻他轩冕傲侯王。

将鱼捕,换酒尝,世间荣辱两相忘。

〖前腔〗炎暑断江乡,笑红尘碌碌,挥汗何忙。

科头赤脚,晚风吹送荷香。

捞虾幽渚船还放,射鸭前汀弓自张。

[合前]

〖前腔〗蒹葭水一方,喜秋深泽国,蟹舍渔庄。

银鲈钓得,唤儿童煮熟黄粱。

长竿垂月芦滩飏,短笛吟风蓼岸凉。

〖前腔〗烘然楚竹忙。

待冰开浅冻,渔罟还张。

江湖结契,共鸥朋鹭友徜徉。

带雪绿蓑眠野渡,侧风青笠钓寒江。

〖尾声〗扣船头歌儿唱,扁舟买个做渔郎,渺渺烟波去路长。

《仙吕·甘州歌》烟波渔隐原文赏析-清代秦云散曲

南【仙吕·甘州歌】烟波渔隐作品赏析

高唱归隐之乐,以表示自己鄙夷名利、不屑官场,这原是散曲的老传统。在元散曲中,这是最响亮的调子,明清散曲中,也不乏步武者。不过,这类作品的创作动机与作者心态,却不能一概而论。要而言之,大抵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作者确属归隐者,而且是真心归隐。所谓“确属归隐”,是指作者本在官场而急流勇退。倘若从来就没有做过官,本就长期生活在民间乡下,那有何“归隐”可言?元代的张养浩是在参知政事的高官位置上毅然辞官回乡的,他的散曲作品屡屡歌咏此事,大赞归隐之乐,而且给出的归隐原因也很实在:一是官场太黑,看不惯;二是官场太险,害怕有一天老命保不住。这就令人信服,这才是真正的归隐者和归隐曲。然而这一类散曲作者太少了。第二种情况是,作者本来也是功名心颇重的,可是事与愿违,老是跳不上龙门迈不进官场,久而久之,锐气不存,希望渺茫;或者本是官员,由于某种原因而被撤职罢官,且难有再起希望,于是干脆转向,高标隐逸,破罐破摔,大表归隐之趣、渔樵之乐,显示官场根本没有什么可恋之处,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不过是一种“酸葡萄心理”的翻版。这是最为常见、数量最多的一类。第三种情况是,作者本为官宦,而且从来没有什么归隐之举,可他们居然也来凑热闹作归隐之曲。像那贵为亲王一生荣华富贵的朱有燉,也吟其归隐之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一类归隐曲作,读之肉麻,令人厌恶。

秦云的这一套曲,仅从题目就可大致断定是写归隐的主题。他是江南水乡之人,“渔隐”自然是很合适的。他笔下的渔人生活也似乎确实潇洒:绿杨荫下,桃花浪中,荷花丛里,青天绿水,鸥鹭做伴,在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或者垂钓,或者撒网,岂不快哉!活蹦乱跳的鲜鱼,张牙舞爪的螃蟹,鲜美无比的大虾,要多少有多少;酒当然是少不了的,拿鱼去换就行。无须担忧什么宦海风波,也罕有飞来横祸,自在逍遥,像半个神仙。

那么,这位秦云先生属于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类呢?应该是第二类。他是秀才,属最低等级的功名。他应该是参加举人考试而名落孙山的,有一套套曲南〔南吕·香遍满〕《秋闱》,虽然是以闺中女子盼望参加乡试(秋闱)的丈夫金榜题名归来团聚的口吻落笔,其实作者自己那种“望拟愿遂封侯”的愿望是很明显的。

顺便说一句:这类归隐作品中描写的渔樵耕读生活其实是相当苦的,并不真的那么悠闲快乐——除非是很有钱,不必自己去干活。否则,像秦云曲中所描写的冰天雪地中戴一顶破斗笠披一领旧蓑衣去那寒风入骨的江上打鱼,那非但谈不上什么诗情画意精神享受,简直就与受刑差不多。

(杨东甫)

《仙吕·甘州歌》烟波渔隐原文赏析-清代秦云散曲

南【仙吕·甘州歌】烟波渔隐作者简介

秦云(约1812—1871后),字肤雨,号贞木、西脊山人、胥母山人,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有才而功名不显,仅为秀才。著有《伏鸾堂诗剩》《裁云阁词钞》,均存。散曲今存套曲10套。

《仙吕·甘州歌》烟波渔隐原文赏析-清代秦云散曲

更多秦云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