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其一)赏析-宋代陈与义古诗-不施脂粉更清姝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2:20

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作品原文

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其一)

陈与义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作品赏析

据曾敏行《独醒杂志》说,这幅水墨梅花图是衡阳花光寺长老仲仁的画作,为当世所推重。陈与义为和他的表兄张矩臣给这幅画作的题诗,共写了组诗五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画的既是水墨梅,题画的和诗当然要屏去色彩,突出水晕墨章的审美功效,表现梅花超尘脱俗的气韵风神。

从反向切入,开章两句不同凡响:

从李白“名花倾国两相欢”的丽句问世之后,谁不是用美女来比状名花?似乎只有以美比美才能相得益彰;诗人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挑出历代丑女的典型“无盐”来。据《列女传》说,她是战国时代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也许是因为长得太丑吧,年四十而未嫁。有一次,她去觐见齐宣王,当面指陈时弊,谴责他骄奢淫逸。面对这样一位奇女子,齐宣王为之深深感动。于是“罢女乐,退谄谀”,并选择吉日纳她为王后。也正是因为她奇丑无比,于是成就了中国古代传说一大奇闻。这开章第一句告诉我们,尽管画师们出于对她的勇气、智慧和政治才干的欣赏,如何调动高明的画技,如何安排巧妙的构图,还是没有办法消除她容貌的丑陋。诗人的意思显然是,客观事物的潜质既是人力无法强求,也就无法随主观意愿所改变!

就说梅花吧,不用色彩装点,不用丹青描画,不但不能掩盖它的天生丽质;相反,屏去藻饰,不事浮华,更能反映它的秀逸清姿与天然风韵!

用桃李来反衬,后两句更是别具机杼——

怎么会“变白为黑”?这自然会使人想起屈原《怀沙》中的诗句来:“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不是薰莸不分,黑白混淆么?是啊,大千世界,何奇不有?翻开几千年的封建史,“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是非颠倒的社会现象,哪朝哪代,不是层出不穷?在这里,诗人用“从教”这一句式提出大胆的假设与想象:纵然就是这么黑白不分吧,那些专靠色香来媚俗邀宠的桃李们,依然无法与梅花比肩,只能充当她的奴仆罢了。

这后两句决不是妄加比附,诗人是有依据的——

先说黑白颜色的变化:把本来是白色的梅花改变成黑色的形象,这不是正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再说主仆关系的比喻:梅花不怕严冰重压,不怕风雪淫威,凌寒怒放,笑傲枝头,那冰肌铁骨,那劲节高标,一直受到人们的礼赞;因此,梅花不但与松、竹一道被誉为“岁寒三友”,而且,梅、兰、竹、菊还荣膺“四君子”的道德徽号。梅花作为花国之主,不是当之无愧么?那些只懂得媚俗趋时的夭桃秾李们不能望其项背,怎能不等而下之呢?

《独醒杂志》还说,这组诗问世之后,不胫而走,传到宫廷里,宋徽宗赵佶“见而喜之,召对擢用”,不但极口称赏这组诗作,还要对诗作者提拔录用。从此陈与义也声名鹊起,享誉天下。这么一组小诗,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除了它精巧的艺术营构,也因为它不拘泥于对画作艺术的评论和自然花卉的欣赏,诗歌的主旨也倡导了一种道德标准:对情操高洁者的赞颂和对品质庸俗者的批判。这,不也有助于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自去非,号简斋居士,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第,历官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南渡后,官至参知政事。是江西派“三宗”之一。

有《简斋诗集》。

更多陈与义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