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访戴图》赏析-宋代曾几古诗-一首典型的翻案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2:09

题访戴图作品原文

题访戴图

曾几

小艇相从本不期,剡中雪月并明时。

不因兴尽回船去,那得山阴一段奇?

题访戴图作品赏析

《访戴图》取材于南朝宋人编写的一部小说集《世说新语》:

东晋人王徽之(字子猷),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天雪夜,忽然想起住在剡溪(今浙江嵊州市)的朋友戴逵,于是连夜从曹娥江乘船溯江而上去拜访他。到了戴家门口,并没有进门,又原路返回。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又何必见安道(即戴逵)?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种有悖于常理的怪诞行为,连《世说新语》的编纂者刘义庆也只好把这样的故事编进《任诞》篇。他也认为这昭示着东晋名士一种率性而为、放荡不羁的风度。

要否定历史定评,另抒新见,写好一首翻案诗,就要对这一故事题材作更深层次的审视与开掘。

第一句就是从访戴的动因中找“不见戴”的理由——

这是一个大雪初霁的夜晚。风轻云淡,皓月高悬。尽管夜静更深,王子猷却毫无倦意。他既被窗外雪光月色所吸引,又受左思《招隐》诗所感召:“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于是,“小艇相从”,驾驶一叶小舟溯江访戴。考察他的动因本属“不期”,本来就不是什么预期行为:既不是有约而来,也不是如期而往;无非是受一时雅兴所驱遣,用自我生活方式来消遣自我生活时空罢了。完全可以“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一个人既不必仰承别人鼻息讨生活,又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某种偶发理由来支配自己的行止呢?

第二句申说“访戴而不见戴”的原因——

当小舟抵达剡中的时候,举目四顾,天高地迥,玉宇空明,雪月交辉,表里澄澈,大自然的美好境界活脱脱呈现在王子猷面前。遗憾的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雪夜访戴图》是元人张渥的画作,原画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了。我们虽然无法从原画中感知王子猷心灵的律动;可是,曾几的诗章却传达出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快感,分明可以看出画作中蕴含着苏轼在赤壁矶前“物我无尽”的“天人合一”的哲理感悟。面对着“雪月并明”的美好境界,他可以如痴如醉地全身心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忘情享受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你说,这还有必要去推开戴的家门夤夜见戴么?

后两句强调“兴尽回舟”的合理性——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进门见戴,在回来的路上同样可以看到山阴夜景,这样,不是访友与赏景两不误么?

如果细细一想,情况决不是这样。试想想,夜本来就很深,进门见戴了,更是夜尽更阑,对美好的景色充其量只是浮光掠影地匆匆一瞥;要想领略自然风景的妙境,使心与境会,情与景通,就要沉浸其中,用心灵去感悟,这是需要时间的。友情永在,来日方长;好景不居,相逢难再。为了不使这难得的机遇失之交臂,纵然这一天没有见戴又有什么好遗憾的!

是啊,如果不是因为“兴尽回船”,哪能尽情欣赏山阴道上这段奇丽的风景呢?这后两句用“不因……哪得”否定因果句式,既是对所谓“怪诞”行为的传统观念作彻底否定,更是为赢得一次难得的人生机遇拍手称快!

题访戴图作者简介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属江西)人,徙居河南。徽宗时,官校书郎,南渡后,历任江西、浙西提刑,官至敷文阁待制,卒谥文清。对杨万里、陆游影响较大。

有《茶山集》。

更多曾几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