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原文赏析-陈与义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04:36

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原文

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其三、其四、其五)

陈与义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相逢京洛浑依旧,唯恨缁尘染素衣。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注释】

矩臣:一作“规臣”。规臣、矩臣皆与义表兄弟。据《独醒杂志》,这幅墨梅为花光仁老所画。

无盐:古代传说中的丑女,齐国人。

万玉妃:韩愈《辛卯年雪》诗:“白霓先启途,从以万玉妃。”白霓、玉妃均喻雪花。

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伯乐荐之于秦穆公。公使求马,三月后得宝马,九方皋向穆公说是一匹黄色雌马。公使人取之,却是一匹黑色雄马。穆公怀疑九方皋不识马。伯乐说:九方皋相马,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列子·说符》。

西湖处士:指林逋,其《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很有名。“临水”、“横斜影”皆用其诗意。

前村夜雪时:晚唐诗僧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此用其意。

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赏析

梅花是纯白的,用水墨画梅,无法显示色泽。但在陈与义笔下,这缺陷竟然变成了诗情。诗人就从此生发,写下了这组兴寄深微、格调高远的七绝。

其一以桃李俗艳衬墨梅清姝,入笔便有波澜。在诗人看来,巧妙的画笔终不能改变无盐的丑陋;眼前这幅梅花,纵使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因为,桃李浓艳,难免媚俗;梅虽墨色,却自清姝。一个“清”字,盛赞了梅花洁身自爱、孤高傲世的精神。“仆奴”一词,自然是对庸俗的鞭挞。“从教变白能为黑”,借用屈原《怀沙》“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句意,巧妙地把画里梅花变白为黑与人间薰莸不分、黑白颠倒相牵合,从尺幅幽姿见出大千世界,使诗境陡然升华。诗中隐然可见诗人孤芳自赏的胸怀和冷眼阅世的人生态度。

其三以花拟人,进一步开拓诗境。“万玉妃”用韩愈咏雪诗中语。韩诗以玉妃状雪,陈与义却用来转喻白梅;结句又用陆士衡“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诗意,全诗从此生发联想,悬拟玉妃作为象喻。首句写旧日江南伊人倩影,次句叙别后缱绻情怀。三四转出今日京洛重逢,睹画如对伊人。风神虽然依旧,素衣惜已染污,暗切画里水墨梅花。一个“恨”字,突出了诗人对浊世的憎恶之情。通篇以人喻花,花中有我,风神跌宕而又含义深刻。

其四手法又变,改用赞美画师来写梅花。“含章檐下”用宋武帝寿阳公主故事。据《杂五行书》载:正月初七日,这位公主睡在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她额上,成五色花形,拂之不去,后世妇女乃效为“梅花妆”。诗一入手便把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衬出梅花的意态。次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画,出于画师生花之笔(秋兔毫即指毛笔)。这一句赞美画师的技法。后两句翻进一层,说这位画师不仅技法巧参造化,而且艺术境界极高。他把白梅画成黑色,乃是“遗貌取神”。他追求的是梅花意态之美,至于为白为黑,原不在意。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陈与义本来擅长绘事,他以画家之眼欣赏这幅墨梅,在颜色的黑白上翻出新意,巧用九方皋相马故事,用“意足不求颜色似”一语,道破画中所包含的“意在牝牡骊黄之外”的境界。

第五首手法再变,着意写这幅墨梅悬于晴窗之上的艺术效果。先说自从读了林和靖“疏影”、“暗香”名句之后,便爱上梅花;然后说,眼前此幅梅花,比诗人齐己所状前村夜雪时独开之梅更为超绝。前两句说因诗爱梅,先以林和靖咏梅诗作铺垫,再说画中之梅更胜齐己诗中之梅,又翻进一层,诗情层层溢出。

这组水墨梅诗是陈与义二十九岁时成名之作。据说此诗传入宫廷,深得徽宗称赏,与义从此名满天下。看来这绝不是偶然的。试把几首诗分开来看,构思各具机杼,新意层出不穷;合而观之,又有相同的意境:因梅性格,见我精神。于是这组诗就有了一种兴寄深微的崇高美。其次,诗中的思想境界,又非出之以枯槁的议论,而是融铸在美好的意象之中,使全诗既有筋骨思理,又具丰神情韵。虽有议论,但不害其为优美的诗。刘克庄《后村诗话》认为,元祐以后,诗人迭起,简斋(与义号)品格,独在诸家之上。罗大经《鹤林玉露》也说“自黄(庭坚)、陈(师道)之后,诗人无逾陈简斋。”并谓:“其诗由简古而发秾纤。”诚然,变黄、陈之简古为秾纤,是陈与义有别于其他江西诗人的地方。

(赖汉屏)

【作者】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官参知政事。其诗出于江西派,上祖杜甫,下宗苏轼、黄庭坚,自成一家。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诗风转为悲壮苍凉。元人方回立“一祖三宗”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及与义并列为“三宗”。有《简斋集》。

更多陈与义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