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牛》赏析-宋代李纲古诗-病牛形象赤子情怀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2:08

病牛作品原文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病牛作品赏析

随着农村机械化的逐步推广,牛耕时代与我们渐行渐远。可是在我们脑屏幕上还时不时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正当酷暑炎夏,太阳像一轮硕大的火球悬挂在当顶,周围一丝风也没有,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一头老黄牛脖子上套着坚硬的轭头,身后拖着沉重的犁铧,脚下田里的泥水烧沸了似的滚烫滚烫,耳边,还要时不时传来厉声的吆喝,动不动响起吓人的鞭声。它埋着头,弓着腰,不他顾,不迟疑,一个劲地拼命往前走……

诗人真个是有心人,一开章就说它“耕犁千亩”。这个“千”字告诉我们,多么繁重的劳作在等待着它,你说还有吃口草、喘口气的功夫么?正是牛们在“千亩”土地上“耕犁”不息,才有千百仓储的充实,才换得“实千箱”的回报!试想想,没有牛的累死累活,哪来稻黄麦熟、禾黍飘香?

第一句诗人肯定了牛的劳苦艰辛,赞颂了牛对人类生存的功绩与贡献,应该说,这是对牛的劳作价值作出公允的评价。

为了赢得“千箱”充实,不辞“千亩”耕犁。尽管这么拼死拼活,直至筋疲力尽,又有谁施予过起码的怜悯,哪怕是最廉价的同情呢?

第二句诗人直抒胸臆,既是站在旁观立场上为牛的现实处境鸣不平,难道不也是对这刻薄寡恩的世道提出严正的批判?

后两句诗人换了另一副笔墨,变为老牛的自白——

只要使天下苍生都能得到温饱,不再受冻挨饿,我纵然弄得精疲力竭,瘦弱不堪,直至累倒在断垣残壁之下,靠夕阳的余晖温暖孱躯,来延续残余的生命,也在所不辞!“但”,表意副词,“仅仅”的意思。说明求得天下苍生温饱,是它唯一的生存目的。为了这,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犹豫,也不彷徨,语气斩钉截铁!

诗题说是“病牛”,可是,细细品味诗章,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哪能“耕犁千亩”?看来开始的时候也是身强力健。直到“耕犁千亩”之后,才筋疲力尽,羸弱成病。不用说,它是累“病”的!

诗人真的是写“牛”么?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是这样解释的:这首诗是“绍兴二年(1132)所作。那时候李纲贬斥在武昌。这首诗见《梁溪全集》卷二十。在卷十九里有一首《建炎行》,写他做了七十七天宰相被人排挤的事。看来这头‘病牛’正是象征他自己。”

这样解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在南宋时期,李纲是一位励志革新内政、力主抗金的政治家。他一身许国,素以社稷安危为重。也是一位蜚声朝野的忠义之士。《宋史·李纲列传》赞扬他“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迩”。朱熹也赞许他“慨然以修政事,攘夷狄为己任”。他曾以尚书右丞的身份亲自率领将士浴血鏖战,击败金兵,收复失地。后来被投降派馋臣所排挤,使他壮志难酬,只能赍志以殁。他的一生爱国爱民,任劳任怨,曾赢得“病牛李纲”的称号。

英雄襟抱,赤子情怀,无愧中华民族的脊梁!

病牛作者简介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政和三年(1112)进士。宣和七年(1125)为太常少卿,靖康元年(1126)金兵初围开封,坚决主战,阻止钦宗迁都,以尚书左丞为亲征行营使,击退金兵。高宗即位,拜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职七十日,被黄潜善等排斥。后历任湖广宣抚使等职,屡上疏论时事,反对议和。卒谥忠定。

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等。

更多李纲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