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赏析-宋代王安石古诗-新年爆竹与变法风云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1:08

元日作品原文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作品赏析

你听,辞旧迎新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诗人在开章第一句“爆竹声”后,还要缀上一个“中”字,不但使你感受到爆竹声连绵不断的热烈繁响,还把你引导到燃放爆竹现场的遐想中,你仿佛听到在爆竹声中还夹杂着孩子们的欢呼声,老人们的祝福声,并且时不时迸发出男欢女笑声……

尽管生活浸透了酸涩与艰辛,可是毕竟送走了过去的一年。一年一度的“元日”,是个喜庆的日子。这场面,这情景总是热闹而欢乐的。

“元日”,顾名思义,是开年第一天。据《荆楚岁时记》说,这一天,家家都团聚在一起,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共饮屠苏酒。“不辞最后饮屠苏”(《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苏轼之所以最后饮酒,也许因为他是这群人中的长者。是啊,姑勿论人生多么艰难,世道多么坎坷,骀荡春风总会把新春的温暖伴着对新年的祝福融进这屠苏酒里,喝了它,人们不但把幸福写在脸上,也把对新生活的期盼融进心头。喝了这杯屠苏酒,也许新的一年会迎来人生的好运吧!

当太阳升出东方地平线的时候,那璀璨光华驱走了漫漫长夜的黑暗,给大地带来一片光明。诗章第三句用“”来形容它,更显出丽日临空、艳阳高照,使“千门万户”在感受到实实在在光明的同时,也增强了对未来幸福的信念!

据古代传说,东海渡朔山的大桃树下有两位神灵,一名神荼,一名郁垒,可以祛邪消灾,给人们以吉祥和幸福。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要用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这两位神灵的名字,或画上他们的画像,放置在大门的两旁,这就是“桃符”。诗章最后一句中“新桃”与“旧符”,就是“桃符”的互文省略。那意思是说,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是要按照历年惯例,把旧桃符撤下来,换上新的桃符。五代时后蜀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国主孟昶就写过这样的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直到今天,尽管社会有了质的变化,可是人们每到新年还是要贴春联,这一习俗始终未变。这不但表示对新的一年的祈福,不也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无疑,这首诗是写北宋时期民间过新年的习俗,诗人精心绘就的正是一幅民俗风情的画卷。可是,细细一品味,诗人之所以特意选取桃符更换的意象,不正是为了强调除旧布新?助之以声声爆竹,还不是为了渲染变法风云?难怪《千家诗》的编著者清人王相敏锐地看出这一点,他说,这是隐喻作者“得君行政,陈旧章而行新令”。从史实看,熙宁二年(1069)之后,朝廷正如火如荼地锐意推行新法,对政治、经济、军事诸多领域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照王安石看来,这不但是富国强兵的有效措施,也会给“千门万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它犹如朝日,充满光明灿烂的前景,因此他对这场改革怀有极高的期望值。诗章把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故鼎新的变法寄寓于辞旧迎新的民俗风情的描画中,如盐溶于水,虽寓意鲜明却浑化无迹;比喻生动确切,不见造作态与斧凿痕。这样的艺术佳构,当然会赢得众多选家的青睐!

元日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等。

更多王安石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