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陂杏花》赏析-宋代王安石古诗-宁为白雪不为尘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1:09

北陂杏花作品原文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北陂杏花作品赏析

一泓清澈的春水环绕着一株当春绽放的杏花。一个“绕”字,把“杏花”与“春水”结合在一起,俨然一对恋人,朝夕相伴,长相厮守。

且看那“春水”吧,日日夜夜,守候在杏花的周围,拱卫着她,呵护着她,仿佛要忠实于这份情感,永不变心。那脉脉清流,是他传情的眼波;那潺潺水声,是他心灵的絮语……

再看那“杏花”吧,静静地偎依在春水身旁,再也不想离开他温暖的怀抱,借着淡淡春风,给他送去缕缕的幽香;迎着灿烂的春阳,为他献上嫣然的微笑……

有了春水的滋润,杏花更是鲜活,更加妍丽而明艳;有了杏花的映衬,春水也就有了灵性,更是清明而澄澈。一泓绿水,一树白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把江南春光装点旖旎而温馨。

这开章第一句从杏花开放的环境切入,把杏花写得太美了。

从第二句看,诗人爱岸上杏花,也爱水中倩影,是爱屋及乌么,怎么爱无差等呢?

哦,明白了:“花”与“影”虽所处位置不同,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中,其实,地势高下的差异,正可以构成不同情调、不同风格的美:杏花的美在于以亮丽明艳装点大地风情,影儿的美在于以渊默虚静营造幽人逸致;如果说岸上杏花绰约多姿,那么水中花影则风情万种!所以诗人说,花也“妖娆”,影也“妖娆”。是的,当春风爱抚的时候,花自翩跹,影自婆娑,她们不是各自分得一席春光么?难怪当年林和靖居士喜欢山园的梅花,也喜欢一带清溪中横斜的疏影!

后两句诗人忽发奇想——

纵然一夜之间急风骤起,把杏花从枝头吹落,不过是飘洒在碧波之上,依然可以保持“雪”样的洁白,并不会伤害她高洁的芳魂;如果是开放在人流杂沓的大路边,洁白的花瓣会被吹落在地面上,与尘土混合在一起,被车碾马踏得污浊不堪。比较起来,开放在水边的杏花不是要好得多么?

读罢全诗,不由人顿生疑窦:从前两句看,杏花是如此爱意缠绵,诗人的笔端也是这么温情脉脉,怎么后两句却大异其趣,表现出一种牺牲的悲壮呢?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里是这么解释的:“末二句恰是自己身份”。

原来,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后,晚年退居江宁的作品。诗题中之所以特意写出“北陂”一词,显然是为了与最后一句中“南陌”一词相对应。顾名思义,“北陂”当然是背阳向阴、车马罕至的冷僻地方,那么“南陌”,无疑是朝阳向暖、人烟稠密的热闹所在。显然这是为了表明一种生活选择与价值取向。诗章后两句用“纵被……绝胜”的透进一层的比较句式,那意思无疑是说,宁可受到人们冷落,也要保持一身清白,决不趋炎附势而去同流合污。意思是那么坚定不移,语气又是那么斩钉截铁!大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魄!

诗人变法失败后,熙宁九年再罢相,自甘退隐江宁半山园。这支“北陂杏花”小唱,正是他志趣与情操的表白。

北陂杏花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等。

更多王安石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