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真院》赏析-宋代王安石古诗-悟真风物自怡情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1:21

悟真院作品原文

悟真院

王安石

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

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

悟真院作品赏析

悟真院的后边,除了八功德水之外,大小溪流,纵横交错。在这里,诗人着上一个“野”字,说明这种典型环境的形成是天工造就的。这不是平添许多自然意趣么?

也许是缘于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思维惯性吧,当他看到纵横四溢的野水,马上想到的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他说,这可以“漱屋除”。是啊,让它把寺院门前屋后的台阶冲洗得干干净净,使周边环境纤尘不染。这样,寺院不是更显得清幽而洁净?

其实,王安石更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的诗人。他之所以一开章就把纵横野水引进审美视野,除了让它充当免费的清洁工,还可以怡情养性——

你听,那永不停息的潺潺水声,或铿铿锵锵,如击磬钹;或铮铮淙淙,如鸣佩环;有时叮咚似鼓声,有时悠扬如琴韵……徜徉其间,简直像聆听一支大自然最美妙的多声部音乐!

你看,有纵横野水,当然会引来水鸥。那些白色小精灵们,时而高翥,时而低翔,有时小栖,有时轻跃……这不犹如欣赏一幅大自然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图画?

在这里漫步,就像行走在山阴道上,真给人一种美不胜收、应接不暇的快感。可是时间一长,特别是日当正午的时候,总难免有些倦意。诗人当然要在禅院里打个盹,小憩一会儿。当他午梦方回,刚刚睁开惺忪的睡眼,常常听到禅院屋檐下、树林里鸟歌互答,彼此呼应,仿佛正在举行一场鸟歌联唱会似的。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到“午窗残梦”方回才听到鸟们的歌唱呢?难道是鸟类王国发布了禁令,在诗人游览山林的时候,鸟们都要噤口不言么?

其实,这正是诗人构思的妙处。因为这里的风光太美了,弄得诗人目眩神迷,全身心都为之陶醉!只有到禅房小憩的时候,暂时与外界风光相隔绝,才听到鸟声呖呖、鸟语啁啾,这还不是合乎情理的事?

后两句诗人简直为我们画出一幅春之图——

时令已届暮春,江南大地,草长莺飞,绿肥红瘦。记得白居易曾写过一联描写芳草的好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赋得古原草送别》)能侵占古道,远接荒城,春草生长得该是何等茂盛,该有多么勃发的生命力!只可惜白居易并没有交代它生长的动因。在这里,王安石解说得清清楚楚:春草之所以能蓬蓬勃勃地生长,正是仰仗春风日日夜夜殷勤吹拂的结果!尽管在这里游人如织,步履杂沓,可是正因为有了温暖春风的爱抚和呵护,春草还是能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你看,“山南山北”,不是快要被春草遮没了么?

这里的“欲”字实在值得玩味,“欲”将然未然的意思。这就鲜活地描画出春草滋长蔓延的动态,简直是一天一个样……

在这支短唱里,有绿水横流,小鸟歌唱,还有春风拂煦,芳草萋萋。诗人驱遣这么多自然意象,乍一看,简直是为我们描画出一帧悟真院秀美的春光图;仔细一琢磨,不也烛照出诗人退出政坛后,仍然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

悟真院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等。

更多王安石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