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赏析-宋代王安石古诗-村居雅趣逸士情怀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1:20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作品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作品赏析

屋顶用茅草铺成,院墙用泥土筑就,陋室自甘,古风犹在。当然是主人“长扫”不懈的原因,尽管是江南四月,天气多雨,地面潮湿,庭院里却连一点青苔都没有,室内室外哪儿不是干干净净?起居环境这么洁净无尘,还不是因为居室主人内心里容不下一丁点儿尘俗渣滓?

说起庭院里栽培的“花木”来,谁不喜欢说是“万紫千红”或“千花万蕊”?姑勿论是用怎样的语汇来夸饰花木的繁富,毕竟是以“株”或“朵”这些个体来作单位。这里,诗人却说是“花木成畦”。你想,用“畦”来计量,不只是在整体规划上呈现出一种图案美,那花木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也是可以想见的。诗人还要特别强调是“手自栽”。也就是说,从育苗、栽种到剪枝、嫁接,这一系列的复杂栽培过程,都是主人公一手操作的。这除了说明他精于园艺管理之外,他所挥洒的汗水还需多说么?

看看周边环境吧——

庭院的前面是大片农田,从“绕”字看,一泓清溪宛如一条环形长带围绕在农田周围。那长流不息的潺潺水声,与其把它比喻为铿锵的佩环,倒不如说像是谁在门前日日夜夜弹奏铮铮的琴韵。在这里,诗人别出心裁地拈出一个“护”字来,顿时把那一带清溪给自然人化了。她俨然一位慈爱的母亲精心呵护着襁褓中的婴儿。不用说,被“护”着的当然是田里的秧苗,诗人却偏偏用“绿”字来借代,顿时,“绿”变成了秧苗的“形象大使”。不但使人想到那秧苗如何鲜活茁壮,给人以丰收在望的希望与喜悦,而且一想到那绿满平畴,田园风光也被打扮得生意盎然,生机蓬勃!

再往前看,两座青山,巍然对峙,双峰似锁,俨然设置一道天然屏障。诗人忽发奇想,拈出“排闼”一词,那意思是说,好像是谁急匆匆一下子推开紧闭的大门,马上造成一种山势若奔的动感,漫山遍野的青葱山色仿佛扑面而来,就像一位远方的朋友,不辞跋涉艰辛,献上一份大礼——送来满山青色!这一静物动化的美好想象,不但把远处青山表现得栩栩欲活;而且,通过这种自然人化的妙喻,不是也把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描画得跃然纸上么?

有人说,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可以折射出他的情感世界。这首小诗写主人公村居环境,共描画了两幅画面:

前两句描画的是一幅茅檐庭院的近景画——

茅茨不剪,采椽不(zhuo),青苔不染,洁净无尘,不正可以烛照出主人公情怀高洁又与世无争?花木成畦,一手栽种,不也能反映出他简朴勤劳而自甘淡泊?生活在这么古朴而又幽雅的环境里,不正显示出一种雅人风韵?

后两句描画的是一幅青山绿水的远景图——

有碧水绿秧,也有青山翠岫,可以倚南窗而饱餐秀色,可以历崎岖而吟赏烟霞;可以沐清风而赏明月,可以品野芳而啜甘泉,置身于这远隔尘嚣而山幽水净的田园怀抱中,还不是缘于一种逸士情怀?

那么,读者会问,这位主人公是谁呢?

诗题是“书湖阴先生壁”。这位湖阴先生就是杨德逢,是诗作者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半山园的邻居,也是诗人的好友。作者把这首诗写在他家墙壁上,可见他们意气相投,过从甚密。中国有句古话:“人以群分”,诗人推崇杨德逢这样的生活情趣,不也反映出诗人退出政坛后一种闲情逸致和淡泊襟怀?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等。

更多王安石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