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赏析-辛弃疾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5-01 02:51

清平乐·村居作品原文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亡赖:亡,通“无”。无赖即指天真顽皮的样子。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主战派名臣、词人,有“词中之龙”一称。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赏析-辛弃疾作品

清平乐·村居作品赏析

这是一幅夏日农家欢乐的图画,尽管房子低矮简陋,但四周的溪水与青草提示着这里的生活是安宁祥和,充满生机的。农家的主人是一对老夫妻,他们恩爱非常,就坐在屋前溪边,自在地用柔软的吴地方言说着悄悄话,品味着厮守一生的幸福。

他们的幸福还不止于此,养育的三个孩子此刻也陪伴在身边。最大的儿子已经肩负起家庭的责任,在辛勤地耕作;二儿子也已懂事,也想着分担家务,便编织起鸡笼来;只有最小的儿子依然天真烂漫,在溪头无拘无束地剥着莲蓬吃。

在这幅清新秀丽,朴素静谧的农家画面中,只有这一家五口吗?当然还有一位存在,那便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的词人。词人此时喝醉了酒,听见了老夫妻的吴侬软语,方才注意到眼前的这一场天伦之乐。词人在描写这幅画面的时候看似不带什么个人情感,但“最喜小儿亡赖”一句的“喜”还是透露着个人倾向。他不喜欢锄豆溪东的大儿子,也不喜欢正织鸡笼的二儿子,却最爱调皮捣蛋的小顽童。

词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偏好?或许从下阕的结构来源可以推知一些信息。民国著名学者俞平伯早已指出,辛弃疾化用了汉乐府《相逢行》的结构:“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词中的三男显然是诗中三女的变形,而小儿子的无赖,也就是小妇的无所事事。于是词的情感也就突然显豁了,词人为什么醉酒?词人为什么偏爱小儿子?都是因为自己此刻正无所事事,但又不甘心无所事事,时刻还想着功名,想着北伐。所以他见不得别人家的忙碌,更见不得别人家在理想实现后的安度晚年,才会对同样无所作为的小儿子格外喜爱。

但就算如此,调皮的小儿子毕竟在剥莲蓬吃,实际上还是只有词人自己一人在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场偶然间的睁开醉眼之后,他将继续沉醉,独自咀嚼安宁和乐却无所事事的忧伤。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