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晴游沧浪亭》赏析-宋代苏舜钦古诗-娇云弄巧幽境闲情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0:53

初晴游沧浪亭作品原文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初晴游沧浪亭作品赏析

准是昨夜通宵达旦下起了一场透雨,一早起来,就发现池塘里春水涨了许多。从这池平水满看,当然不是如缕如丝,缺乏杜甫笔下“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可是,它并没有惊扰人们的好梦,确确实实是悄无声息地“随风潜入夜”的。这场春雨滋润了从严寒窒息中刚刚苏醒的大地,哺育自然万物的生长,给旷野川原铺开了无边的新绿,使早春大地平添勃勃生机。

当然是雨霁初晴的缘故,云层里还饱含着水分,经初升的朝阳一照射,似乎有了些微暖意。你看,云边不是露出一抹绯红么?这犹如情窦初开的少女还带着几分羞涩似的,难怪诗人要用“娇云”来形容哩!有意思的是,这些游走不定的浮云好像是一支吃了败仗的军队,明明知道丢掉了制空权,失去了与太阳抗衡的能力,被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了,可还是要东一块,西一块,四处流窜,硬是赖着不走。有的浮云把太阳遮住了,地面出现短暂的阴影,当太阳移出之后,地面又是阳光灿烂。在这里,诗人着上一个“弄”字,好像这么阴晴不定、变幻不居,是这些“娇云”们“弄”出的幻景。这种不着痕迹的自然人化手法的妙用,真亏诗人想得出!

如果说,这开章两句,诗人是在沧浪亭上用变换视角的方法,通过仰观俯察来描写雨后初晴的美好景象;那么,后两句就是诉诸不同感知,用视觉和听觉形象营构出沧浪亭安恬宁静的环境氛围:

透过一层稀疏的帘幕,沧浪亭外日光似乎也没有那么强烈,仿佛只是薄薄地铺盖在周围的房顶上和地面的草坪上。经过一夜春雨的滋润,花更鲜红,竹更碧绿,真个是花胜火,竹如椽,美极了。也许是没有风的缘故,他们都静静的伫立着,好像都在屏气内敛,也许是想凭借各自的倩姿,默默地把春光打扮得更绮丽吧。

这时候,时不时听到乳鸠的声声和鸣,这些小精灵们是想用幼稚的歌喉给这宁静的亭园增添几分热闹么?可是艺术辩证法常常是相反而相成的,越是在宁静的环境传来一两声小鸟的啼唱,越是显出环境的安恬静谧,不是说“鸟鸣山更幽”么?

沧浪亭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原为五代时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园内有假山曲水,怪石珍禽,奇花异卉,茂林修竹,好景荟萃,称得上是历史悠久的名园。与诗人同时代的欧阳修曾戏题过有风趣的诗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人们说,苏舜钦是用四万钱买下的。那还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苏舜钦当时任朝廷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因受到弹劾被罢官。在苏州买下之后,在园内临水筑亭,命名为“沧浪亭”,大概取《孺子歌》中“沧浪水”的诗意吧。园内以假山为中心,树木苍翠,建筑物环绕四周,高低起伏,颇有山林气象,在园林设计中独具一格。从此他摆脱俗虑,日夕留连其中,饮酒赋诗,聊以消磨时日,他在一首诗中就说过:“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沧浪亭》)也许,这支《初晴游沧浪亭》小唱,正是为了表明他淡泊闲适以远祸全身的心理吧。

初晴游沧浪亭作者简介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自曾祖起移家开封。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大理评事,集贤校理,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劾罢官,退居苏州沧浪亭。

有《苏学士文集》。

更多苏舜钦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