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甘露僧舍》赏析-宋代曾公亮古诗-疑真疑幻绘江涛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0:51

宿甘露僧舍作品原文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宿甘露僧舍作品赏析

当诗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北固山下甘露寺,已是华灯初上时分。受寺僧的热情接待,诗人在濒江一间精舍——江声阁里歇下了。

初到一个风景胜地,当然想外出走走;可是,望望远处,夜色朦胧,诗人只好掩上门扉。打量一下室内,房子虽不很宽敞,倒也十分整洁。诗人打开濒江的窗子,想透透气,也望望江滨夜景。突然一股强劲的冷风裹挟着浓浓的湿气扑面吹来,使他不由打了个寒噤,连忙关上了窗门。这时候只觉得空气中湿漉漉的,浑身凉飕飕的。也许是因为一天来跋涉的缘故,诗人感到有些倦意,于是自斟自酌了几杯,就匆匆躺下了……

摸摸枕席,潮乎乎的,凉沁沁的,不知不觉间,仿佛瞌睡虫爬上眉梢,诗人已是模模糊糊的了,只觉得四周水气氤氲,如云如雾,飘飘悠悠,诗人不由顿生遐想:是误入瑶台仙阆么,怎么不见天上仙姝;是幻境么,摸摸枕席,又是如此真真切切地存在;是入梦了么,可刚刚萌生的睡意如今却荡然无存呀。这时候,分明听到有巨大的声音呼啦啦作响,轰隆澎湃,像野兽咆哮,像万马奔腾,俨如深谷松涛!难道是置身于千峰之上?如果枕边没有千峰林立,床底哪来万壑松声?这里着上一个“哀”字表情感效应,不分明是在告诉读者,诗人也不由自主地感到彷徨失据,不寒而栗么?

从窗缝里透进一丝亮光把诗人从睡梦中唤醒,是天该破晓吧。这时候,在诗人脑海里浮现出清晰的记忆:唐人李吉甫写的《元和郡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

“北固山在县北一里,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因以为名……江今阔十八里,春秋朔望有奔涛……”

诗人情不自禁地笑了,昨夜似醒似梦的所闻所见,不过是一场虚惊罢了,哪有什么“千峰”林立,“万壑”松声?无非是睡梦中听到汹涌澎湃的江涛;哪有什么云雾蒸腾,分明是空气中饱和着水汽使浑身有些寒意而产生的幻觉罢了。

诗人突然迸发出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看银山拍天浪”!

是啊,十八里广阔江面涌起的玉城雪岭般拍天巨浪,该是何等壮观的景象!既然天赐良机来到江边的甘露寺,哪能让它失之交臂,不好好瞻仰一次大江巨浪的丰采呢?

于是,诗人赶快推开窗子,在猝不及防间一排滔天巨浪猛地扑来,仿佛要闯进窗子来抢占这里,好像这里本来就是它的领地似的。诗人顿时惊得目瞪口呆,瞬间,诗人会心地笑了:哪里是大江硬要充当不速之客,不过是我自己打开窗子请它进来罢了。也就在这一惊一喜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孕育出蜚声千古的诗坛好句:“开窗放入大江来”。

甘露寺就在江苏镇江北固山后峰上。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265),《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还据此演绎出一幕吴蜀联姻的人间喜剧来。之后,屡毁屡建,唐文宗太和年间修建过一次,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于山上。正因为它北枕长江,风光秀丽,得江山之胜助,成为古今著名的游览胜地;所以诗人们常在此驻足留连,在诗歌史上留下许多华章丽句。曾公亮这一首尤为脍炙人口,也许是因为他借助浪漫主义想象与写实手法的有机结合,更能彰显大江巨浪的风采吧。

宿甘露僧舍作者简介

曾公亮(998—1078)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仁宗天圣二年进士,嘉祐中,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二年(1069)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旋以太傅致仕,卒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

曾与丁度编《武经总要》。

更多曾公亮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