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宿硖石寺下》赏析-宋代赵抃古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6 10:53

和宿硖石寺下作品原文

和宿硖石寺下

赵抃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和宿硖石寺下作品赏析

已经是日暮时分了,航船停泊在淮河岸边硖石山下。诗人推舱四望,只见远处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四郊静穆,旷野无人,诗人觉得空落落的,一股凄清寂寞的情感不禁油然而生……

“浮屠”,梵语的音译,在这里无疑是指硖石寺佛塔。它坐落在淮河岸边,高大的塔身矗立在硖石山巅。诗人在这里用“半倚天”来形容,就是说这巍巍佛塔,半倚青天,这不是明明是说它高入云表,直接苍穹?

这固然带有一定的夸张色彩,也逗得诗人想入非非——

那么高大的佛塔,一定会有众多得道高僧。他们一定是远离世俗,超脱尘缘,不食人间烟火吧;如果没有超人的功夫和非凡的悟性,又怎能在这半天云里生活呢?从第二句中的“应”字看,诗人正是作如是推想。

硖石山虽然算不上中国名山,可如此雄伟的佛塔,确要算世间宝刹。这时候,诗人怎么也控制不住情感的冲动,一心想到那里随喜随喜。是啊,宿硖石寺下,也许是命运之神在冥冥中的加惠,怎么可以与命运赋予的良机失之交臂呢?当然,诗人也并不是为了参拜什么古刹神灵,只是想,如果能晤见一些得道高僧,跟他们谈禅论道,纵然不能参透玄机,起码也可以得到一些哲理的感悟。这怎能不算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人生机遇?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可是面对这“半倚天”的浮屠古刹,又怎能不使诗人萌生这样的想象呢?

望望西边天际,夜幕正在徐徐降落,远处村庄也隐隐约约地亮起几星灯火;再望望山顶上的佛塔已紧紧关闭了大门,门外连一个人影也没有,“松关暮锁”,禅房幽深,纵然仰慕情殷,也无计可通消息!看来谒见寺僧是不可能的事了,一腔热望,顿时化为淡淡的惆怅……

忽然间,传来几杵梳钟,看来,禅房的暮鈡正在敲响,钟声的余韵在淮河上空荡漾,在航船里悠扬,也在旅人心头回响……

无独有偶。唐人张继当年客游吴越,船舶枫桥的时候,也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如果说,张继之所以强调是“夜半”钟声,无非是想用一江渔火与满地霜华伴和着几声钟唱来浓化旅途愁绪;那么,在这里诗人赵写硖石寺钟声机杼别具地拈出“惟放”一词来,“惟”是排他性副词,他的意思无疑是说,寺内的一切禅机统统被锁在“松关”之内,放出的只是几杵钟声聊以慰藉这异乡孤客……

这只小唱的艺术营构尤堪玩味——

乍一读,诗章仿佛只是纯客观地描画了硖石寺高大的建筑和传入画船的钟声,寺外一个人也没有,寺僧只是诗人想象中的形象。通读全诗,似乎并没有涉及诗人的情感。可是仔细一琢磨,用“半倚天”来形容佛塔的高度,不正是为了表现诗人的惊奇与歆羡心理?用“离尘缘”来表达山僧的超脱,不也是为了反映诗人的仰慕情怀?“松关暮锁,惟放钟声”这不正好说明诗人造访不遇的失望之情?“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怅惘情怀不是被诗人描画得栩栩欲活么?

和宿硖石寺下作者简介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京师号“铁面御史”。历知杭州,青州,成都,神宗时,擢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再出知成都,卒谥清献。

有《清献集》。

更多赵抃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