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怀二首》劳生共乾坤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15 20:06

写怀其一原文

写怀其一

杜甫

劳生共乾坤,何处异风俗(1)?

冉冉自趋竞(2),行行见羁束(3)。

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4)。

万古一骸骨,邻家递歌哭(5)。

鄙夫到巫峡,三岁如转烛(6)。

全命甘留滞,忘情任荣辱(7)。

朝班及暮齿,日给还脱粟(8)。

编蓬石城东,采药山北谷(9)。

用心霜雪间,不必条蔓绿(10)。

非关故安排,曾是顺幽独(11)。

达士如弦直(12),小人似钩曲(13)。

曲直我不知,负暄候樵牧(14)。

写怀其一句解

1、劳生,劳苦众生,这里泛指所有的人。何处异风俗,指四处都一样。

2、冉冉,形容趋向奔走的样子。自趋竞,自然是为了争取私利而奔走。

3、行行,各行各业,这里指世俗当中的事情。见羁束,指没有自由。

4、贫亦足,指身处贫困当中也感到满足。这两句是说假如没有贵人,那么贱人也就不会觉得悲痛,如果没有富人,那么穷人也不会感到不满。

5、递歌哭,挽歌和哭丧之声跌宕而起。这两句是说从邻居家传来挽歌及哭丧之声不绝于耳,使我感到无论什么人都难逃一死,而且万古如斯,没有例外。

6、鄙夫,诗人自谓。杜甫于永泰元年(765)奔赴云安,至此已经有三年的时间。转烛,烛光随风而摇摆不定,比喻自己的生活飘摇不定,同时也暗指时光流逝的迅速。这句是说自从离开蜀地来到夔州已有三年光阴,生活犹如飘摇的烛光一样,变得动荡不安。

7、全命,为了保全性命。由于诗人晚年多病,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忘情,忘记世俗的情感。留滞,指漂泊于他乡。任荣辱,指不去计较世俗当中的名利贵贱。

8、暮齿,指人到了老年。这句是说自己也曾经在朝中为官,如今却已经垂垂老矣。日给,即每日的供给。脱粟,仅脱掉外壳的粗糙粮食。这句是说每天供给的粮食尽管粗糙,但是还勉强够吃。

9、编蓬,即搭建极为简陋的茅屋。诗人在夔州的瀼西、东屯都建有草屋。石城,即夔州城。诗人多病,自己懂得一些医学理论,因此常自己种药或是采药。

10、条蔓,枝条藤蔓,这里代指各类药材。这两句是说只要用心在霜雪当中寻找,就不必等到春天药材发芽变绿时就可以找到。

11、非关,即不是有心而为。曾是,只不过……而已。幽独,指性情。这句是说自己寓居于城东并不是有意安排,而是因为自己幽独之性而已。

12、达士,指明白事理的人。弦直,犹如弓弦一样直,比喻品性的正直不阿。

13、钩曲,犹如钩子般弯曲,比喻人品极为阴险狡诈。

14、负暄,是“负日之喧”,即晒太阳来取暖。《列子·杨朱篇》记载,宋国的一位农民,穿着麻衣过冬,他觉得晒太阳非常暖和,就对他的妻子说:“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当有重赏。”

杜甫《写怀二首》劳生共乾坤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写怀其二原文

写怀其二

夜深坐南轩,明月照我膝(1)。

惊风翻河汉(2),梁栋已出日(3)。

群生各一宿(4),飞动自俦匹(5)。

吾亦驱其儿,营营为私实(6)。

天寒行旅稀,岁暮日月疾。

荣名忽中人(7),世乱如虮虱(8)。

古者三皇前(9),满腹志愿毕(10)。

为有结绳(11),陷此胶与漆(12)。

祸首燧人氏(13),厉阶董狐笔(14)。

君看灯烛张,转使飞蛾密(15)。

放神八极外(16),俯仰俱萧瑟(17)。

终然契真如(18),得匪合仙术(19)。

写怀其二句解

1、南轩,房屋南侧有窗户的小屋。

2、翻河汉,天空当中的银河好像被大风所翻动一样。

3、梁栋,房屋的梁。这句话是说太阳的光辉已映照到了屋梁。

4、群生,所有的生物。>各一宿,各自过了一晚。

5、飞动,指天上与地上的动物。这句是说各种动物都成群结队地外出活动。

6、营营,来来往往,形容非常忙碌的样子。>私实,即私利。这句话是说大家都在忙碌地追求着私利。

7、荣名,名利。>中,击中,侵袭。

8、这里形容极为纷乱与卑微。

9、三皇,古代的三位帝王,一说为燧人、伏羲、神农。

10、满腹,即填饱肚子,形容欲望及要求都很低。

11、结绳,传说当中的结绳记事。

12、胶与漆,形容如胶似漆一般,难以分开。这两句是说自从出现结绳记事后,人们的智巧日益增加,于是人与人陷入重重矛盾当中,如被胶漆所粘住一样,无法分开。

13、燧人氏,古帝王名,据说是三皇之一。传说他发明了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开始结绳之政。

14、厉阶,祸端。>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孔子曾称赞其录史不讳,忠于事实。这句是说那个开创结绳之政、教民熟食的燧人氏是让人的欲望得以膨胀的罪魁祸首,那个秉笔直书的董狐开创了名教立而烈士殉名的祸端。

15、飞蛾,比喻趋名逐利者。>飞蛾密,形容飞蛾非常多。这两句是说名利就犹如灯烛一般,一旦被点燃,趋向者就会犹如飞蛾般密密麻麻地前去追名逐利,即使被火烧死也无所畏惧。

16、放神,超然神游。>八极,八方极远之地。

17、萧瑟,寂寞凄凉,比喻其清静无为,感到万事皆空。

18、真如,佛家语,永恒的实性或是实体。>真,真切。>如,如常不变。这句是说假如可以做到像此前所提到的神游物外、万事皆空,就最终能够契合真如的本性了。

19、得匪,岂非。这句是说这岂不是得益于金仙佛陀的术法。

杜甫《写怀二首》劳生共乾坤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写怀二首赏析

这是两首五言古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冬天,当时杜甫还待在夔州。长期的漂泊生活,与下层百姓不断打交道,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百姓痛苦的根源,在于贫富过于悬殊。杜甫不喜欢夔州人轻生逐利的习惯,认为这是一种“异俗”,但平心而论,普天之下,哪个人不是趋利而为呢?一个人如果可以把富贵生死等同看待,也就无所谓哀乐了。杜甫一生伤心事极多,加上晚景凄凉,因而有了归隐的想法,以追求精神层面的慰藉与解脱,是可以理解的。两首诗应当是作者上述思想的真实写照。诗中尽管有很多达观的言辞,但是诗歌看上去似乎洒脱,其实感情却是愤恨的。

杜甫《写怀二首》劳生共乾坤赏析句解-唐代古诗

写怀二首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