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原文翻译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7 12:06

桃花源记并诗原文

桃花源记并诗

陶渊明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

2、武陵:今湖南常德。

3、落英:落花。缤纷:色彩纷繁。

4、俨然:整齐排列貌。

5、属:类。

6、阡陌:田间小道,南北称阡,东西称陌。

7、悉:都,完全。

8、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因垂发为髫而称。

9、具:全,都。

10、要:通“邀”,邀请。

11、咸:都。讯:消息。

12、绝境:指与世隔绝之处。

13、延:请。

14、扶:沿着。向路:旧路,此指来路。

15、志:标记。

16、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

17、诣:拜见。太守:郡治长官。

18、南阳:今属河南,当时为郡治所在地。刘子骥:名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泽,《晋书·隐逸传》载其曾入衡山采药见两石仓,后迷路不复得事。

19、规往:打算前去。

20、未果:未能成行。

21、寻:不久。

22、问津:用孔子使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语,此指访求、探寻。

桃花源记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原文翻译赏析

桃花源记并诗赏析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艺术再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对饱受封建剥削和世俗伪诈之苦的历代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永恒的诱惑。诗人在这篇用散文和诗歌相结合的作品中,用引人入胜的叙述手法,讲述了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当人们随着武陵捕鱼人进入风景优美、由一群为避秦乱的人创立的桃花源时,不仅能为展现在眼前的自然景状惊喜万分,而且又能深切地体会到村民的热情淳朴,从而产生强烈的留连忘返之情。在这里,既没有连年不断的战乱带来的严重破坏,也没有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却难以应付的沉重课税。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和谐,他们努力耕作,充分享受劳动和收获的欢乐;他们热情好客,始终保持着幼有所长、老有所终的传统美德。尽管桃花源的构筑在现实中有从汉末至东晋人们为避难而逃居深山形成的堡坞为依据,但它本质上却是一种社会文化思想的理想展示。这种理想在吸取儒家有关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精髓同时,还糅入了道家“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的政治主张,以及从古《击壤歌》“帝力于我有何哉”到魏晋阮籍、嵇康等无君论思想。

在这篇作品中,《记》与《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记》用渔人的眼光欣赏桃源,最初的惊喜和最终的失望演成了世俗和理想的剧烈碰撞,留下的只是稍纵即逝的灿烂火花。《诗》则以诗人的眼光审视桃源,在对桃源作深入的观照中抒写对它的认同和追求,展露的是冲破社会黑暗的一丝曙光。《记》与《诗》的纵式记叙和横式述说,以史才与诗才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显示了诗人独出于时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才能。这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精深理解、对历史现实有着深刻认识的睿智者,为当世和后代贡献的一份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更多陶渊明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