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古诗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9 21:35

塞上曲(其一)原文

塞上曲(其一)

王昌龄

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①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此处泛指边关。

②幽并:幽州、并州,今河北、山西一带。幽并古属燕赵之地,民以尚气任侠、慷慨悲歌著称,诗文中常并举。

③紫骝:又名枣骝,良马名。此处泛指好马。

【译文】

秋蝉在空旷的桑林里长鸣,将士们在八月里进入了萧关道。出塞入塞都感到一片寒意,处处都是一片枯黄的芦草。历来幽并二州的男儿,都在尘沙中征战到老。莫学那些游侠少年,夸耀自己的紫骝马多好。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古诗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

塞上曲(其一)赏析

【赏析1】

这首诗赞颂边塞健儿勇武善战、终老疆场的报国精神,讽刺了那些以骑射为游戏,只知炫耀马匹装备,并不能为国尽力的游侠少年。前四句描写边地之寒苦萧条,以渲染军士们的吃苦耐劳,形成苍凉慷慨的格调。此诗充分反映了盛唐人的悲壮情怀。

【赏析2】

诗人通过这样一首边塞乐府诗,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思想。

悲鸣的蝉,凋落的桑叶,齐步行进在八月萧关大道上的队队戍兵,都流露出悲凉萧瑟之意。塞内外是由枯黄的芦草覆盖的苍茫的原野,在秋风侵袭下透出刺骨的寒意。这四句诗是对边塞景象的描写,秋意浓浓,寒苦悲凉之意简直透人心骨。

诗的后四句主要写戍边的情境。来自幽州和并州的勇士,青春年华都挥洒在边疆战场上;莫要像那些争强好胜之人,只知道炫耀自己的骏马来显现自己的勇猛。感慨与同情并发,奉劝好胜的青年人“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真情实意得以极尽地表达。“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相得益彰,抒发了诗人的悲壮情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不顾战士死活的戍边政策的不满和战亡将士的沉重哀悼,带有浓厚的反战思想。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古诗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

【诗人名片】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他的籍贯有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和太原两说。自幼家境贫寒,靠农耕以自足,开元十五年(727)方得以进士及第。起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博学,超绝群伦,调汜水尉,后获罪被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北归,于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并结识李白,后离京返长安任江宁丞。后因被谤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中,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忌才将其杀害。其七绝诗尤为出色,于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后人推崇,被冠以“七绝圣手”之称号,更得“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美誉。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古诗翻译赏析-王昌龄作品

更多王昌龄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