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听吹笛》古诗赏析-高适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4 07:53

塞上听吹笛原文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古诗赏析-高适作品

塞上听吹笛赏析

清代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今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我说诗中写景亦有“虚景”与“实景”之分,如高适这首诗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汉代贾谊《过秦论》云:“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牧马还”则意味着边烽暂息,“雪净”也有了几分和平的象征意味。

此诗之妙尤在后两句。而它所写的对象,既不是梅花,也不是雪,而是笛声。这里拆用了笛曲《落梅风》三字,却构成了一种幻觉或虚景。在生活中,实际的情况是在深夜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落梅风》曲调。但由于笛曲三字的拆用,又嵌入“何处”,及“一夜满关山”等字面,便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在这“雪净”之时,又酿成一天的香雪。

这也可以说是赋音乐以形象,但由于是曲名拆用而形成的假象,又以设问出之,故虚之又虚,幻之又幻。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等实景协调,虚虚实实,构成朦胧的意,境,画图难足。唐代李益《夜上西城》:“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可为本篇末二作注脚,手法有曲直的不同,可资比较。从修辞上看,这是运用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梅花,想到梅花之落,暗含思乡的情绪。情绪虽浓却并不低沉,其基调已由首句确定。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登陇》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具有的豪情,故能感而不伤。

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是直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洛城。在《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又写道“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则是拆用《落梅风》曲名,手法和情景都与高适此诗相近。

(周啸天)

更多高适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