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奔亡道中·其一》(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4 10:20

奔亡道中其一 古诗全文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李白《奔亡道中·其一》(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奔亡道中·其一》 翻译译文

白话译文

田横曾经逃亡到海岛上,苏武曾被放逐到荒无人烟的北边。

如今关塞重重,交通又被战火阻断,真不知哪一年才能返回自己的家园。

李白《奔亡道中·其一》(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奔亡道中·其一》赏析提要

第一首诗用的是苏武和田横的故事。

苏武是汉武帝派到匈奴去的使者,被匈奴扣留。在匈奴期间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于是匈奴就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田横是齐国君主田氏族人,与从兄田儋、兄田荣一起反秦。后来,韩信破齐,田横自立为齐王,归附彭越。彭越归汉后,田横就率领其宾客和部属伍佰人逃至海岛。后来刘邦先许以封侯安抚田横,未成,就威逼田横归汉。田横从大局出发,同意去洛阳议事,至洛阳附近三十里处自刎,以头献刘邦,刘邦以王礼葬田横。

苏武后来归汉了,而李白什么时候能够回归长安呢?这是诗人所困惑的。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一样,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他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诗人以苏武、田横自况,表现其不屈的气节。

古诗提要:

《奔亡道中五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中人们流离失所的惨状,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争场景,抒写了自身的处境和感受,表达了诗人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全诗多处引用历史人物的典故,形象地表现了战乱中危急的国家局势,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奔亡道中五首(其一),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谓天宝十四载(755)冬李白曾回梁园家中,适逢安史乱起,河洛失陷,白遂携妻宗氏改穿胡服南窜。郁贤皓《李白洛阳行踪新探索》(《唐代文学研究》1988 年第一辑)则谓非南窜,似为西逃,至洛阳、函谷关、上华山,最后才至宣城。此组诗即为此次逃亡的纪实。王琦谓乃永王璘兵败逃亡时作,误。此诗写自己象苏武、田横那样陷困叛军控制的沦陷区,关塞断阻,盼早日归去不得。

李白《奔亡道中·其一》(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奔亡道中·其一》创作背景

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震动大明宫的时候,他才匆忙布置防御。一时间大唐王朝狼烟四起,战火弥漫,百姓逃亡,生灵涂炭。至德元载(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于是李白携妻子宗氏南奔,往来于宣城、当涂之间,此五首诗为其奔亡道中所作,记录了人们在战争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哀痛及自身的处境。

李白《奔亡道中·其一》(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奔亡道中·其一》(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