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奔亡道中·其三》(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19:20

奔亡道中其三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李白《奔亡道中·其三》(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奔亡道中·其三》翻译译文

我本来也有鲁仲连谈笑间退敌的良策,无奈所交往的权贵疏远了我。

但我心里仍保留一只退敌的箭,总有一天把鲁仲连助齐攻燕的战书发射出去。

李白《奔亡道中·其三》(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奔亡道中五首》其三【注释】

①用战国时鲁仲连事。详见前《齐有倜傥生》(《古风》其十)诗注。

②七贵:西汉时以吕、霍、上官、赵、丁、傅、王七外戚为七贵。此处泛指权贵。

③仍用鲁仲连事。详见前《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诗注。

【题解】

天宝十五载(即至德元载)携妻南奔途中作。此首写其有退敌(安禄山叛军)之策而不为时所用。

李白《奔亡道中·其三》(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奔亡道中·其三》赏析

第三首诗用的是鲁仲连的故事。

诗叙欲效鲁仲连为国解难而终无缘。鲁仲连,亦称鲁连,战国时名士,多谋略,善言辩。赵孝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20余年后,燕将攻占并据守齐国的聊城。

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都一一推辞,退而隐居。

李白将自己比作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玄宗所用。鲁仲连能够成就功业而隐居,而李白呢?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谋略不能被采用而心中忿忿。

李白《奔亡道中·其三》(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奔亡道中·其三》创作背景

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震动大明宫的时候,他才匆忙布置防御。一时间大唐王朝狼烟四起,战火弥漫,百姓逃亡,生灵涂炭。至德元载(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于是李白携妻子宗氏南奔,往来于宣城、当涂之间,此五首诗为其奔亡道中所作,记录了人们在战争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哀痛及自身的处境。

李白《奔亡道中·其三》(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奔亡道中·其三》(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李白《奔亡道中·其三》(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