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胡关饶风沙》(古风其十四)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2-23 18:08

古风·胡关饶风沙 古诗全文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争锋徒死节。秉钺皆庸竖。战士死蒿莱。将军获圭组。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李白《古风·胡关饶风沙》(古风其十四)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古风·胡关饶风沙》(古风其十四)译文及注释

胡地向来以多风沙著称,自古以来都是荒芜之地。在霜凋木叶秋草已黄的时候,登高远望,以防胡人的进犯。

只见大漠里边城空荒残破,邑无遗堵。皑皑的白骨堆集如山,被丛生的荆棘掩遮着。

借问这是谁如此暴虐无道?原来是胡人下此毒手。我圣皇赫然大怒,决定派大军前去征讨。

顿时间阳和变为杀气,征发士卒哭嚎一片,骚扰不安。三十六万士卒,被征入伍,哭声动天,泪如雨降。

大量的劳力都去行军打仗,还有谁在家种田?君不见征戍的战士的悲惨处境,岂能知守卫关山的艰苦?

可惜当今没有像李牧这样的守边良将,使得边塞的军民都为豺虎般的胡兵所斩杀蹂躏。

李白《古风·胡关饶风沙》(古风其十四)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古风·胡关饶风沙》(古风其十四)赏析

《古风·君平既弃世》是诗仙李白在盛唐时期的五言古诗。

首二句点明严君平的隐士身份,指出他的不仕,不单是自己的选择,朝廷、官府也不让他做官。三、四句写其探究天人,教化群生。五、六句写其闭门学道,甘于寂寞。七、八句以祥兽瑞鸟为喻,言其德比圣贤。末四句赞其占卜术高超,天上仙界知其名,测出海客去天河。此诗赞扬严君平的隐逸生活、人生态度和高超的占卜技艺。全诗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此诗的前十六句写边地风沙弥漫,气象萧瑟及人民惨罹兵祸之恶果。诗人对这些没有做全面的描写,只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场景加以勾画,使之艺术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一个场景写边塞之地的荒凉。诗一开始,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推出一个飞沙无垠,卷地扑面的画面:“胡关饶风沙,萧瑟竟终古”。“”是多的意思,它传神地表达出边塞关山的特点。第二句是说边关为萧瑟气氛所笼罩,自古及今,永远如此,为“饶风沙”加深了印象,给人以边地荒远、环境艰苦的实感。它使人很自然地想到:在和平环境中边地人民生活在这种地方已经够受的了,那么,一旦有变,“边人饲豺虎”,受敌人侵扰,其苦就可想而知了。三、四两句是前边诗意的延伸,“木落秋草黄”既点明特定的季节,又指出草黄马肥正是虏骑来犯之时,所以要“登高”而望,时时加以戒备。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写“行役”的戍边将士,只是通过写胡关风沙、写终古萧瑟、写秋草木落,来渲染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有发人深思之妙。

第二个场景写战争的惨象。“荒城”二句从战争造成的后果着墨,勾画出荒城大漠,庐舍为墟的悲凉景象;“白骨”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情景,二者相互映发,相互补充,交织成一幅白骨黄沙,榛莽苍茫,色彩强烈的画面。“千霜”即千年,与“终古”意义相近,前后照应,有力地说明了战乱频仍,给“征戍儿”带来巨大的痛苦,从而深刻地揭露了不义战争的罪恶。

中间十二句先以设问开始,肯定地指出在这胡关之地倚恃武力进行侵陵肆虐的不是别人,正是所谓的“天之骄子”----“天骄毒威武”。汉时匈奴强盛,曾自称“天之骄子”,后来“天骄”就成为边境之上强敌的泛称。这里借指吐蕃。接下去进一步说明圣皇震怒,起兵迎敌,挑起战争是由于他们“发兵骚中土”。正因为这样,才使“阳和变杀气”,和平遭到破坏,结果是“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广大人民深陷战争的劫难之中。“阳和”本意是和暖的春天,这里喻指祥和宁静的生活与气氛,战端既起,杀气充塞,一切都变了:“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这深沉的感叹,语浅意深,表现了诗人诚挚深厚的忧国悯民的博大情怀与反对不义战争的崇高思想。

这段文字内含丰富,多有转折:以设问开始,指出陵虐者,是一层;吐蕃扰边“发兵骚中土”,才使得圣皇“劳师事鼙鼓”,明确战争性质,是第二层;战争发生以后,广大人民惨遭荼毒,“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为害之烈,人人哀痛,是第三层;若不是亲眼见到保卫边防“征戍儿”的遭遇,谁能深切体会转战关山之苦,这是第四层。这四层转折层层递进,一气呵成,形成浑然郁勃,感慨苍凉之势,感人至深。

最后两句发抒诗人的感慨。李牧是战国时赵国的名将。曾大破匈奴,威震边塞,使匈奴十多年不敢侵赵。诗中说“李牧今不在”,以古例今,明言朝廷闇弱不能任用如李牧那样的将才来保卫边疆,以致人民受难“边民饲豺虎”,“豺虎”比喻凶残的敌人,“饲豺虎”,意谓任凭敌人杀害。全诗在前边具体描写的基础上以此语意作结,它从历史和现实惨痛的经验中提炼出来,既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又含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高远深邃的观察与认识。

这首诗通过边塞萧瑟,白骨蔽野的描绘,深刻地指出外患未平,行役不已,边将无能,人民受难的现实,对当时统治者对吐蕃的和战失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因“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所引发的痛苦心情。

这首诗绝大部分是写景,叙事,最后两句才归结为议论,寄慨遥深,自然喷发,把感情推向高潮,既放眼于现实,又总结了历史教训,丰富了诗的内容,提高了主题思想的意义。

李白《古风·胡关饶风沙》(古风其十四)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古风·胡关饶风沙》(古风其十四)创作背景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十四首,当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后期。

唐朝自武后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大破吐蕃,克服龟兹四镇以后,唐与吐蕃之间和战不常。至唐玄宗安史之乱(755年)以前,因国力强盛还可以阻止其入侵,特别是天宝六载(747年)曾大规模进攻吐蕃,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安史乱后,唐帝国由盛而衰,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以致“天骄毒威武”“发卒骚中土”,吐蕃上层统治集团不断发动侵扰战争,给边地人民造成难以言状的苦难。这首诗就是针对“阳和变杀气”“安得营农圃”的现实而作的。

李白《古风·胡关饶风沙》(古风其十四)古诗翻译赏析阅读

《古风·胡关饶风沙》(古风其十四)古诗提要

《古风·胡关饶风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此诗主题是批评国无安边的良策,也无胜任的良将。全诗二十二句,开头六句写边地“萧索”。风沙肆虐,木落草黄,大漠城空,遗堵无存。这是以景物烘托边患惨象。“白骨”四句写千百年来,边患所造成的惨状。千年白骨,堆积如山,皆为胡人所为。“赫怒”以下十句写“劳师”。“赫怒”二句总提;“阳和”二句写征卒扰民,气候为之失和;“三十”四句,写士卒悲就行役;“不见”二句议论,直说“征戍儿”之苦。结尾两句表达主旨。

此诗作年不详。前十句言匈奴陵虐,大漠城荒,白骨千霜;后十二句言我方反击,劳师丧众,以悲剧收场。所指史实,历来有数说,杨齐贤以为鲜于仲通讨云南阁罗凤,事在天宝十载(751);萧士赟以为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事在天宝八载(749);胡震亨以为“约略言开天数十年间用兵吐蕃之概,叹中外之骚蔽耳。指石堡一役言则非也”(《李诗通》),三说均有未谛之处。石堡用兵仅十万,与“三十六万”不合。云南并无荒城大漠。“数十年间”,又怎知用兵总数?兵岂止“三十六万”?故一并存疑。末二句叹唐无李牧这样的良将,故边民饲虎,受尽磨难,亦与高适《燕歌行》同意。《唐宋诗醇》云:“此诗极言边塞之惨,中间直入时事,字字沉痛,当与杜甫《前出塞》参看。”一本“李牧”句前多“争锋徒死节,秉钺皆庸竖。战士涂蒿莱。将军获圭组”四句。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