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三·骏马似风飙)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5 13:20

塞下曲六首·其三作品原文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注释】

(1)飙(biao):暴风。

(2)渭桥:即中渭桥,本名横桥,在今西安市北渭水上,秦都咸阳,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故建此桥沟通二宫。

(3)插羽:腰间插着箭。箭杆上端有羽毛,叫箭翎,又叫箭羽。天骄:指匈奴。后常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4)阵解星芒尽:解散阵列,指战争结束。星芒:星光。

(5)麟阁:即麒麟阁。后汉宣帝为表彰功臣,将历代对汉有功的十一位功臣的画像存放于麒麟阁。如果把龙作为帝王象征的话,麒麟就象征辅佐帝王的将相功臣。故也指卓越的功勋或最高的荣誉。

(6)霍嫖姚(piao yao):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以其受封嫖姚校尉,故名。但汉代画像于麒麟阁上的其实是霍光,霍光为霍去病异母弟。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三·骏马似风飙)原文赏析-注释题解

塞下曲六首·其三题解赏析

【题解】

这首诗为骁勇善战的将士画像,诗歌大有盛唐边塞诗的高亢壮美之风,然而结尾却寄意微讽:将军辞别汉帝,骑马率军出征,骁勇善骑,大破匈奴而凯旋;然而战争结束后,封功受赏的却只有大将霍去病,一个“”字暗写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战士的怜惜与同情。

【赏析】

李白的这首《塞下曲》(其三)颇有盛唐边塞诗高亢奋进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

首联“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写将士出征的壮观场面:骏马飞奔疾如暴风,骑于马上的将士们扬鞭策马,疾行出京。驭马疾行的健儿们,恨不能即刻奔赴沙场,表现出昂扬的斗志,空前的报国热情。首句以写骏马来写出征将士,所谓马壮兵强是也,次句写将士们出征的地点,以“出渭桥”借代出京。汉朝新建时,忙于安内,无暇顾及塞外,胡马趁机南下,汉与匈奴交恶,多年不得不以和亲方式保证边塞无虞。故而但有机会平寇杀敌,将士们无不跃跃欲试。唐时边战频仍,玄宗一度“称臣于突厥”,因此将士们一旦领命,策马疾行,直奔沙场,一心杀敌卫国。这两句用词斩截,语气铿然,气势紧迫,渲染出临战前的气氛之紧张,斗志之昂扬。

颔联“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出渭桥”是出征地,“辞汉月”是指出征军队到达边塞,“汉月”既辞,即要面对边寇,何所惧?将士们骁勇善战,血战疆场,强弓射利箭,大败匈奴。“弯弓”“插羽

采用互文手法,摹写将士们快马加鞭奔赴边塞,不暇休整即刻投入战斗,以旺盛的士气、英勇的作战,大败劲敌,颇有天兵既临,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的气势。“天骄”一词,暗写敌军勇猛难敌,也委婉表达战争的激烈程度,从而反衬出汉军将士的英勇之气。不落墨于千里奔袭的急行军,不落墨于惨烈的盛战场面,这两句是军队出征兵贵神速战略的传神写照,写大破劲敌的酣畅淋漓,恰恰表现出初、盛唐时期的乐观慷慨之气象。

颈联“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描写战争结束后的战场情形,兼用典故与譬喻,表意含蓄,以风轻云淡之语表现战争的完胜。“阵解”即布阵解散,“营空”与阵解是同义对仗,摹写战事结束后的营地空无一人,指代“破天骄”。“星芒”,即星光,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海雾”即瀚海,指漠北地区,借代边塞。战争结束,天骄已成流寇,望风而逃,营地空无人迹。

尾联“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边战凯旋,论功行赏,将士之乐,然而能够将画像列于未央宫麒麟阁中的功臣,只有受封“嫖姚校尉”的霍去病一人。麟阁,即麒麟阁,汉宣帝时建于未央宫中。阁中列有十一位功臣的绘像,故后即以像列麒麟阁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边战获胜之后,功名不能惠及每一位杀身报国的将士。唐代曹松《己亥岁》有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李诗的结句与曹松诗的这两句,颇有殊途同归之意,只是,曹诗以议论出之,李诗以叙事出之,前者表达直白,批判意味强烈;后者表达含蓄,语含怜惜与讽刺。士卒们心知凯旋之后,论功行赏不能惠及每一位,但仍然投身沙场,英勇卫国,这种盛唐时代的英雄情结,让诗人钦敬,更让诗人心生怜惜,诗歌的结尾因而有了时代特有的悲壮意味。

这首诗前六句写将士出征的壮观、杀敌的英勇,写战争结束后敌人片甲不留的战场,笔力雄健;未二句在前六句的充分铺叙之后引出感慨,诗意一转,笔力轻婉,结构新颖,布局匠心独运。

更多李白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