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原文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4-23 19:07

佳人作品原文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佳人》原文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佳人注释译文

【注释】

①幽居:幽静的居处。

②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女子。

③关中:指长安。

④收:收殓。

⑤转烛:烛光随风转动,喻指世事变幻不定。

⑥轻薄儿:轻浮放浪的纨绔子弟。

⑦合昏:植物名,即夜合花,其叶朝开夜合。

⑧动:动辄,往往之意。盈:满。掬:双手合捧。

⑨修竹:修长的竹子。

【译文1】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好女子,幽静地居住在空旷的山谷。自己说本是清白人家的子女,竟沦落到荒山和草木共处。过去关中曾经发生过兵乱,她的亲兄弟都被乱军杀戮。高官厚禄又能有什么用处,亲人死后尸骨都不能收葬。世上的人情多是嫌贫爱富,万事变迁像烛光随风起伏。可恨丈夫是个轻薄浮浪子,遗弃我重新娶个美丽新妇。夜合花尚知道晨开夜合时,鸳鸯鸟双飞双栖从不独宿。丈夫只看新夫人欢欢笑笑,哪能听得见旧人失声痛哭。要像在山的泉水清澈纯洁,不像出山的泉水浑杂污浊。等待着侍女卖掉珠饰回来,扯把青萝枝修补破漏茅屋。摘下来山花不愿插在发上,独喜爱柏枝经常满把采折。天气寒冷冬衣还分外单薄,黄昏时她怅惘地倚着长竹。

【译文2】

有一位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幽静的山谷。佳人自述出身官宦世家,但因战乱,只能与山林草木为伴,过着孤苦零落的生活。只因关中遭受战乱(安史之乱),官居高位的兄弟们都惨遭杀戮,抛尸荒野的骸骨至今无人收葬。世态炎凉,反复无常,一如那风中的蜡烛,飘忽不定;轻薄的丈夫狠心抛弃了她,又找了一位美貌如玉的新人寻欢作乐去了。花鸟尚守信有情,现在人却弃旧喜新。只看见新人的欢笑,哪听得到旧人的啼哭。山里的泉水洁净清纯,而山外的泉水则一片浑浊不堪。侍女变卖珍珠返回,与我共同修葺茅屋。我从不用采来的鲜花插在鬓发,而是将柏籽满满地捧在手中。天冷了,我依然穿着单薄衣衫,太阳落山后,我倚着修长的竹子临风而立。

【译文3】

有一位容貌卓绝的美人,居住在幽静的山谷。自己叙说出身名门望族,却流落在此陪伴草木。只因当年关中遭受战乱,我家兄弟惨遭杀戮。高官厚禄又有何用?抛尸荒野至今骸骨未收。世态炎凉时常反复,一切有如那风中的蜡烛。我嫁个丈夫是个轻薄儿郎,他又找了个新人美貌如玉。合欢花尚能信守时辰朝开夜合,鸳鸯也知恩爱不只身独宿。他只看得见新人的欢笑,哪听得到旧人的啼哭。在山的泉水洁净纯清,出山的泉水就变得一片浑浊。侍女变卖珍珠返回,与我牵起藤萝修补茅屋。采摘鲜花我从不用来装饰自己的鬓发,往往满满地把柏粒捧在手中。天寒了我穿着薄衣单衫,日落后我伴倚着修长的绿竹。

《佳人》原文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佳人赏析评点

【赏析1】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这一年七月,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迫于生计,带着家眷来到边远的秦州,过起了负薪采橡栗的生活。但杜甫依然不忘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这首诗是一篇真实写照与精神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前两句通过写佳人的孤独寂寞说明佳人命运的悲惨,其中蕴藏着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第三句开始,是佳人自述:她出身显赫,但不幸遭遇战乱,兄弟被杀,连尸骨都无法收葬。“世情”以下八句进一步描写了佳人的悲惨命运:家势衰败后,她惨遭丈夫抛弃。这段自述把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深深刻画出来。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出自《诗经·小雅》中的“相彼泉水,载清载浊”。就本诗而言,佳人自比泉水,用山来比喻夫家,暗指自己被丈夫遗弃后,众人就认为她污浊。接下来的四句是对佳人山中生活境况的描写:生活窘迫,但佳人依然“摘花不插发”,可见她品格高雅。末两句写出了佳人天寒日暮之时心中的孤独、哀怨,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画面。这幅画既体现了体态美,又包含了意态美。这种美不但是佳人身上的女性美,更是一种理想美。

【赏析2】

此诗作于秦州,主要写一位落难的美女,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和她的坚贞气节。时值社会动乱,世态炎凉,命运对这位遭遇不幸的女子显得更加不公平。然而主人公坚贞不屈,没有被不幸压倒,将寂寞孤独、冷暖哀怨积压于内心深处,在清贫困窘中顽强地生活。诗人以松柏的崇高、翠竹的劲拔、泉水的清洁比喻空谷佳人的高尚品格,比喻诗人去国怀家的思念之情,借以抒发自己高尚的情志和报国无门的难言隐痛。所以,后世将“佳人”比作有识之士,与之同感同怨,不是没有道理的。

公元前105年前后,汉武帝的乐工李延年为武帝演唱一曲新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牵引出他的妹妹李夫人,上演了一出由荣宠无比到生死茫茫的悲喜剧。八百多年后,为生计所迫,挈妇将雏翻越陇山,漂泊到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的杜甫,也用诗笔塑造了一位“绝世而独立”的乱世佳人。与争荣邀宠的后宫佳丽截然不同,这是一株珍重芳姿气韵高贵的空谷幽兰。

这位佳人出身高门,却被天宝十五载爆发的“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命运。叛军入长安,关中大乱,兄弟被杀,尸骨无存。转瞬之间,娘家败落,世事盛衰如烛焰随风,薄情的丈夫抛弃佳人再娶新妇。孤高而孤独的女主人公只好带着一个贴身丫鬓飘零路途,幽居深山。

诗若止于“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则基本未脱乐府的纪实模式。但诗人的笔墨轻盈地宕开,由写实转向写“神”:佳人独处空谷,贫寒困苦却坚守节操,不入尘世。不事妆饰,摘花不为插戴;清贫洁净,采柏子为食物。全诗结穴处是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画面:日暮天寒,佳人独倚修竹,单薄的翠袖在山风中轻轻飘动,清雅端庄,宁静寂寞,却又有说不出的楚楚动人之态。古典诗赋中写佳人的作品可谓多矣,有的美在容颜,如《诗经·卫风·硕人》;有的美在仪态,如白居易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长恨歌》);有的美在神采,如曹子建描绘洛神“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洛神赋》)。杜甫笔下的这位佳人则美在韵致:竹柏似的清冷坚贞,空谷幽兰般的优雅高洁,神清气远,令人见而忘俗。清人沈德潜说:“结句不着议论,而清洁贞正意隐然言外。”(《唐诗别裁集》卷二)

问题在于:杜甫真的遇见过这样一位“佳人”吗?此诗是写实还是虚构人物事件以寓意?前人今人为这问题争论不已。清人仇兆鳌认为是写实:“天宝乱后,当是实有其人,故形容曲尽其情。”(《杜诗详注》)清人陈沆力主“比兴寄托”说:“夫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子所托。兄弟谓同朝之人,官高谓勋戚之属,如玉喻新进之猖狂,山泉明出处之清浊。摘花不插,膏沐谁容?竹柏天真,衡门招隐。此非寄托,未之前闻。”(《诗比兴笺》卷三)相比之下,清人黄生之说较为折中:“偶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全是托事起兴。”(《杜诗说》)今人萧涤非先生认为黄生“此解最确”:“在这位佳人身上我们看到诗人自身的影子和性格。我认为这首诗的写作过程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差不多,只是杜甫没有明白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已。”(《杜甫诗选注》)

此诗妙就妙在没有明白说出,游移于虚实两端之间。纯然写实,则乏张力,缺想象空间;无真人真事实感,假托虚构,作寓意寄托语,又易走人概念化一途。自《离骚》创立香草美人传统以来,在部分作者和读者那里,“楚雨含情俱有托”,以此种模式写诗和读诗,未免损伤诗歌鲜活的生命力。而杜甫像造型艺术家运用黄金分割律一般,在写实与寓意之间把握了一个最佳分寸。黄生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二句“似喻非喻,最是乐府妙境”。此诗中“佳人”的形象正是达到了“似喻非喻”的绝妙境地。在文学创作中,虚实相生是一条艺术通则。有意模糊界线,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是作家的常用手法。即如当代以纪实为主的报告文学,也必须对事件提炼、概括,作艺术的典型化处理,已非纯然的“实”;而曹雪芹《红楼梦》故事的起点就是虚构的,大荒山青埂峰下一块女娲补天用剩的顽石通了灵,演化出一部悲金悼玉的人间故事,有如《庄子》寓言,但她却被人们称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盛衰荣悴,悲欢离合,人生百态,诗赋书画以至建筑、医药、烹饪等的描写,又处处透着“实”的具体、精细。还是作者自己说得好:满纸荒唐(虚荒诞幻,漫无边际)言中,洒的是真实人生的辛酸泪。由此角度理解杜甫此诗,就不必深究“佳人”是否实有,佳人的遭遇是全写实还是有部分虚构。佳人也好,杜甫也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虚实实,更显意蕴丰厚。

清人王夫之说:“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即使将此诗看作比兴寄托之作,也可于“有意无意”处体味。“佳人”形象与诗人杜甫的情怀品节,相互生发,交相辉映。“佳人”在有意无意间传达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精神境界则是“佳人”的光源注这美丽的形象熠熠生辉,意蕴无穷。

(王红)

《佳人》原文翻译赏析-杜甫作品

【赏析3】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时年七月,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之后迫于生计,杜甫带着家眷,来到边远的秦州,过起了负薪采橡栗的生活。诗中的主人公遭到丈夫抛弃,在空谷中独自生活,艰难度日,有着与杜甫相似的不平遭遇。而杜甫是一心为国,却遭到贬斥,沦落到偏远之地,以采橡栗为生。但杜甫依然不忘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这首诗是一篇真实写照与精神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全文先借诗人之手写出佳人生活的环境,再通过佳人自述来写佳人的不幸遭遇。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是对题目的照应。“空谷”是佳人生活的地方,“幽居”是她的生活状态,交代了佳人的处境之苦。这两句通过写佳人的孤独寂寞说明佳人命运的悲惨,其中蕴涵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

第三句始,是佳人自述。在自述中,佳人先介绍了自己的身世。“良家子”强调她来自于高贵、显赫之家,辅之以下文的“官高”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但不幸的是,佳人碰上了战乱。兄弟被杀,连尸骨都无法收葬。

“世情”以下八句进一步描写了佳人的悲惨命运。家势衰败后,灾难接踵而至。轻薄的丈夫喜新厌旧,无情地抛弃了她。“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中的比喻,“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中,“新”与“旧”、“笑”与“哭”的对比,更把女子遭到遗弃的痛苦摆在了人们的眼前。这段自述把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深深地刻画了出来。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来自于《诗经·小雅》中的“相彼泉水,载清载浊”。就此诗而言,可有多种理解:有人把旧爱看成清,把新欢看成浊;有人把富贵时看成清,把落魄后看成浊;有人认为在家时为清,在外遭到遗弃后为浊;有人按照守贞改节来分清浊;还有人认为,佳人把自己比喻为泉水,用山来比喻夫家,意思是说丈夫疼爱自己时,所有的人就认为她是清的,被丈夫遗弃后,所有的人就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佳人对丈夫的抱怨之词。居住于空谷的人,就像山上的泉水一样,没有什么能让它变浊。佳人的丈夫离山而去,是随波逐流,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浊泉。

“侍婢卖珠回”到“日暮倚修竹”,既是对佳人山中生活境况的描写,又可以从中看出主人公的高尚情操。与山木为伴的佳人,采柏子当食物,靠卖以前的首饰过日子,而且茅屋还需要修补,可见生活之窘迫,境遇之凄凉。然而,佳人依然“摘花不插发”,品格高雅。最后结尾两句,写出了临风而立的佳人天寒日暮之时心中的孤独、哀怨,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画面。这幅画中,既体现了体态美,又包含着一种意态美,这种美不但是佳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美,更是一种理想美。

【赏析4】

此诗肃宗乾元二年(759)秋作于秦州,描写一位绝代佳人,战乱中亲人遭受杀身之祸,家道衰败之后,饱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丈夫变心另有所欢,女主人公幽居空谷,生活极其清苦,但她依然保持着青柏、翠竹般坚贞的品节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对女主人公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并对她的自持清德表示了由衷的赞美。“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这两句十分平易的词语,概括了旧时代妇女被任意抛弃的普遍不幸的命运,语浅而意深。“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不仅描绘出高洁的佳人形象,也象征了不肯同流合污、洁身修德自甘淡泊的君子,杜甫创造的这一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寄托着他的理想,为后世许多文人所赞赏、借用、模拟。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早年曾游历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赵等地,期间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时,杜甫到长安求官,仕进无门,十年困顿之后,终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去投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幸得脱险,潜逃至灵武,着麻鞋见天子,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为救房琯而上疏,结果得罪权贵,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于成都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守蜀地时,杜甫任严武幕中检校工部员外郎,翌年移居夔州。后举家出蜀,漂泊于鄂湘,卒于贫病。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